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520 三级九段:机关写手的成长路线图
Words 7455Read Time 19 min
2023-6-24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notion image
三级九段:
机关写手的成长路线图
成    文
notion image
中国人有个喜好,就是把什么都分出个三六九等。比如,古时候把官职大小分为九个品阶,把书法家分为 “三品九等”(南朝时期的书法评论家庾肩吾著有《书品》一书,把历代书法家分为高、中、低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共九等),就连围棋的棋手,也有“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 等九个品级(北宋 · 张擬《棋经十三篇 · 品格篇》)。
品级是差别更是台阶,是目标更是动力。这样一些范畴的建立,有效促进了人的发展、艺术创作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见过一篇短文,题为《一个公文写手的十品心得》,作者像给棋手定段位一样,把写手划分成十个品级,由低到高依次是 “入格—明理—得巧—入气—传神—大力—空灵—至厚—大愚—无形”。除了第十品因 “此境渺渺,入之者茫然”,没有作说明,其余的一一画了像。我觉得,尽管有的地方画得不够准、不够细,失于模糊或过于玄乎,特别是全文只有 1500 多字,其中还有不少戏谑调侃之笔,受篇幅所限,有些意思没有表达到位,但大部分内容还是颇有道理的。
受这篇文章启发,我觉得,划出学习写作的阶段,区分写作水平的高低,对习文为文者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很有帮助。从便于把握考虑,我借鉴古代评论书法家时的分类方法,把写手的成长路径分为 “三级九段”。“三级”,指三个大的层级,代表着质的飞跃;“九段”,指九个具体阶段,代表着量的变化。按照这样的路线图去走,就像爬楼梯一样,每走过若干级台阶,就能 “更上一层楼”(唐 · 王之焕《登鹳雀楼》)。
第一级:入门
对机关文稿写作来说,入门是基础层级,打牢基础非常重要,正所谓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北宋 · 苏辙《新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入门级写手的共性特征,可以概括为 “成法在胸,逐迹守象”。成法,就是前人创造的方法,是入门时需要重点学习掌握的内容。逐迹,就是追寻前人的足迹,向 “老笔头”“大笔杆” 学习。守象,就是谨守规矩、囿于形式。在这个阶段,写文章常常拘泥于行文规则、法度乃至套路,写出来的文章匠气重、灵气少,模仿、雕琢的痕迹比较明显。
写手入门,往往从模仿入手。模仿,就是有样学样,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这是人们学习技能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也是学习写作往往需要经历的初始阶段。当然,模仿也是有区别、分高下的——可以按 “仿” 的程度,分为低仿、中仿、高仿;按 “仿” 的要素,分为 “形仿”“意仿”“神仿”;按 “仿” 的方法,分为 “影写”(类似于学书法的 “描红”,照着范文写,拿着模子套)“矩式”(就是照虎画猫、依葫芦画瓢)“师法”(就是学习和使用他人的方法),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模仿不是抄袭。无论是简单复制、直接克隆,还是东拼西凑、改头换面,这类抄袭行为都是十分可耻的,这种作者和文章,无品无级。
在我看来,入门,最基本的标志是入格和入体。入格,主要是准确把握行文规制这个 “格”,也可以把符合公文风格、格式方面的要求包括在内。在机关单位,“格” 是经常听到用到的口头语,多在办文办会和接待服务的时候使用,已成为级别、标准和规制的代名词。无论对上还是对下行文,都有个 “格” 的问题。该以单位名义上报或下发的文,用了办公室的名义,或者该用 “请示” 这个文种的,用了 “函”,这就把“格” 弄低了;反之,就意味着“逾制”“超标”。入体,就是所写文稿的体例体式符合行文规范。公文写作,“定体则无,大体则须有”(金 · 王若虚《文辩》)。各类公文的体式虽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但在业内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很多地方和单位都汇编有常用公文样式,供干部参照使用。
公文新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对党政机关的行文规则、办文程序等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对常用公文的体例格式、写作方法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会,基本能按要求完成日常文稿的起草任务,做到格式规范、言之有物、紧扣主题、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从字顺,没有明显错误,这就算是入门了。
初段写手:中矩
所谓 “中矩”,取自“中规中矩” 一词,就是起草的文稿合乎公文拟制的规则规矩,以不出搞错文种、体例不当、越级行文等低级错误为标准。
处在这一段位的人,《公文写作大全》《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等工具书往往是案头必备、经常翻阅。写起文章来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生怕 “出格”“逾矩”“犯规”。写出来的东西尽管有模有样,但往往比较生硬、呆板。
二段写手:明理
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初入机关的同志,写的文稿被人说是 “学生味太浓”“学究气太重”。所谓 “学生味”,就是看问题浮于浅表,过于理想化,感性和激情有余,理性和经验不足,写文章追求语言华丽、措辞漂亮,笔法偏重于描写、抒情,喜欢用极致词、说 “过头话”。所谓 “学究气”,就是写文章理论色彩偏重,语言文绉绉的,在考据说理上着墨多,在生动性和操作性上有欠缺,甚至容易认死理而不思变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便文理是通的,格式是对的,也常常过不了关,原因主要就在于不符合所写工作的事理。
公文是办公之文,也是处事之文。所以,起草公文既要弄通写作的原理,又要明白谋事处事的事理,使这 “两理” 融会贯通,犹如打通人体的任督二脉。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 · 曹雪芹《红楼梦》)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都属于事理的范畴。
法从理出,理为大法。然而,公文写作的很多原理、道理,书上根本找不到,靠的是用心体悟、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比如,政治性是公文的第一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公文写作的第一原则,怎样把讲政治具体而实在地落到公文中、文字上,需要的不仅是政治智慧,还有政治经验。又如,“一般”“原则上”“总体上”,这样一些限制性状语能不能省、该不该加;“好”“比较好”“很好”“非常好”分别用于什么情况下,怎样不把话 “说满” 甚至 “说死”;什么时候要力求精准,什么时候可以用点儿“模糊语言”;哪些话是必不可少的,哪些话又是可以省略的;哪些内容可以虚写,哪些又应当实写,怎样做到虚实结合…… 所有这些,看起来是文理,实质上是事理。把公文写作的常情常理搞清楚、弄明白,不仅知其然,还能说出所以然,就进入了“明理” 的阶段。
三段写手:得巧
文章之巧,不在巧言,贵在巧思,妙在巧用。巧舌如簧、巧言令色、浮文巧语、逞工炫巧,甚至投机取巧,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所追求的 “巧”,应当发于内、形于外,不仅体现在对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上,体现在命题立意、谋篇布局、取材用典、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上,更应是对所写工作精研深谋细思、求新求变求效的结果,是工作思路、做法的“巧” 与呈现、表达方式之 “巧” 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
文章之巧,有大巧小巧之分。大巧不工,大巧若拙,如自然生成;小巧玲珑,小巧别致,是匠心熔铸。大巧靠 “慧”,小巧靠“智”——“慧” 由心生,在潜心领悟中增益;“智”由知化,以学习积累为增途。
古人说:“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战国 · 孟轲《孟子 · 尽心》)写作技巧,只有在写作的实践实战实训中才能掌握好。初入机关者,在文稿工作逐步上手之后,一方面熟能生巧,另一方面出于提高写作水平、确保文稿出新出彩的需要,往往会刻意在巧妙构思、活用技巧上下功夫。这样的 “生巧”“用巧”“求巧” 结合在一起,不仅能真正把学到的方法变成习得的技巧,还会日益加深对 “巧” 的领悟,逐步由 “小巧” 走向 “大巧”。如果所写的文稿,每每有巧发奇中、不落俗套之笔,匠心独运、可圈可点之处,这就是“得巧” 了。
第二级:入室
孔子曾公开评论他的学生仲由:“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 · 先进》)意思是,仲由的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升堂入室,这是个比喻。“堂” 是正厅,“室” 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再入室,表示做学问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入室,代表着得到了师父真传和业界认可,具备了较高造诣。
“文入妙来无过熟。”(明 · 唐顺之《乙酉送两弟正之立之赴试》)入室级写手,套路逐步娴熟,笔法日益纯熟,文章渐入佳境。其共性特征是 “妙法从心,不拘一格”,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上得心应手,写起文章来不仅驾轻就熟、灵动多变,还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既从工作中的 “门外汉” 向“业务通”迈进,又在写作上由 “文字匠” 向“笔杆子”迈进。
四段写手:得气
古人说:“文者,气之所形”(宋 ·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南北朝 · 刘勰《文心雕龙 · 体性第二十七》)“气盛言宜”(唐 · 韩愈《答李翊书》)。这里所说的 “气”,指的是贯穿在文章中的一股生气,是作者精神气质的高度凝聚、人格境界的生动体现,志气、骨气、锐气、才气等都包含其中,气节、气势、气魄、气度等都品得出来,看不见却感受得到,与文章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得气,如同修炼内功者先要有气感,而后气沉丹田、逐步涵养,直至结气成丹,才算是内功小成。上到这个段位,文章不仅自有风格,而且可以按照领导的风格去撰写讲话稿,当个合格的专职文秘了。
从 “得巧” 到“得气”是写手的一大坎,就像由练拳脚转入练内功、由重招法转为重意境。跨过这道坎,写作水平一日千里,不可同日而语了。
五段写手:浑厚
一名机关干部,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学识、经验特别是理论修养、专业素养等方面的积累都比较丰厚了,写作的功力也日益深厚,写文章的时候厚积薄发、举重若轻,既常有 “浑厚遒峻”(宋 · 司马光《述 < 国语 >》)之笔,亦能出 “深醇浑厚之作”(元 · 刘勋《隐居通议 · 文章一》),这就进入了浑厚的段位,如同武功内外兼修,达到了较高水准。
这类写手的突出特点是:视野宽,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积累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笔力深,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六段写手:化形
从 “得气” 到“浑厚”是量变,“化形”则具有质变的性质,就像凤凰涅槃、蝴蝶破茧,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上到这个段位,常用文体文种均可信笔写就,各种风格的文稿全都游刃有余,调子能高能低,观点能圆能方,笔法能曲能直,篇幅可长可短,体量可大可小,笔力可轻可重,着墨可浓可淡,语言可俗可雅,有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审时度势,以变应变。这种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本事,是六段写手的鲜明特征。
第三级:入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的联系,也就是客观规律。入道,意味着从根本上掌握了写作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由更为注重体例、结构、辞藻等 “形而下之器”,上升到自由追求思想、精神、意境等 “形而上之道”,甚至每每能超脱其形、直达意旨,这就进入了 “至法天成,道器合一” 的境界。这一级的写手,往往还非常注重总结、善于思考,能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零散经验系统化,形成独具心得、可以 “自度度人” 的写作理论。写手到了这一级,在 “材料界” 不仅能独当一面,往往还享誉一方,称得上是 “大笔杆” 了。
如果说,入门以 “合于规” 为标志,入室以 “精于术” 为标志,那么入道就以 “明于道” 为标志。“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春秋 · 孙武《孙子兵法》),以道统术,必然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写手入道,在我看来,一靠悟,二靠行。悟是一种内证方法,是以心证道;行是一种外证方法,是以身证道。只有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入道。
七段写手:传神
高明的画家作画,看似寥寥几笔,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关键就在于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神韵。
传神之境的写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 · 张璪《历代名画记》),笔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元《宋史 · 岳飞传》)。写文章的时候,随意挥洒却恰到好处,着墨不多却形神兼备。无论多么生涩枯燥的文章,一经其点拨斧正、修改润色,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意味着已经进入了执简驭繁、化繁为简的境界。
八段写手:返璞
返璞归真,本来是道教术语,指的是通过修行,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引申为艺术作品去掉外在的装饰,回归质朴的本真。
写手到了这个段位,“下笔天然合理,无妄生之圭角,无矫饰之情趣”,能够用平白如话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是没有开锋的重剑,看起来钝拙,实际上是力量含藏而不锐利;又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看起来平凡,实际上是光华内敛而不炫耀。近代林承绪所说的,“年愈高,学愈精,笔愈简净,绚烂之后而卒于平淡,艺也而进于道矣”,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境界。
九段写手:无形
大道至简,大器无形。著名书画家范曾说过,他所追求的,是一种 “无状之状、无物之物、无美之美” 的艺术境界。我理解,写文章跟书画创作一样,无状不是没有形状,而是不拘泥于一定之形,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就像苏东坡所说: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文说》)
无物,不是不见事物,而是因为 “造物于我,殆无遁形”,所以能超然物外,穿透表象、洞悉隐像,把握规律、直指本质,深谙人性、直中人心。
无美,不是不美,而是大美,美到极致,形容不出了。
无形,无物,无美,就是范曾所说的 “大和”,“形与神、情与景、实与意谐调冲和”,“‘造化与心源’、客观与主观、微观与宏观高度统一”。
到了无形之境,写文章没有固定招法,而是 “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清 ·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写出来的文章也没有固定形态,而是充分体现了因人、因地、因事制宜。
无形,也可称作 “化境”。戏曲艺术向来重视 “化”,有句口诀叫 “一学二通三精四化”。学易通难,通易精难,而化尤难。同样是 “化”,化境和前面所说的化形不同——化形还是有形,只是形态多变、不拘一格;化境已脱出形役,进入了随心所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唯变所适”(《易传 · 系辞下传》)的至高境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神入化。
说到这里,“三级九段” 就介绍完了。有的朋友可能会想会问:“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三级也好、九段也罢,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对上哪一个呢?这个级别的特质我有一些,那个段位的特点我也有一些,这是怎么回事?” 我的回答是,上面的划分是基于机关写手的共性特征,而不是个性特点;是典型特征,而不是所有特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正确认识事物应当看主流、看本质。无论怎么分级、如何划段,都不可能从中找到一模一样的你。当你觉得自己这也像、那也像的时候,关键看你所具备的若干个特点,以哪个为主,更接近于哪一级、哪一段的典型特征。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机关文稿写作的阶段问题,现在终于绘出了这幅 “路线图”,也许还不够精细和完善,但回过头来看,自己这么一路走来,基本还是吻合的。我想,把写手分出等级、划出段位,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习文者对标定位,明确所处的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有个 “三定” 原理:一个人要有好的前途,首先要“定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以此来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然后“定点”,选择到哪个地方去发展;最后“定位”,明确自己在所选行业或专业领域要达到怎样的高度。
已经走进 “机关门” 的同志,前两个问题基本解决了,关键是解决好第三个问题。在机关文稿写作上,就需要清楚地懂得机关的 “文山” 究竟有多高,自己是在山脚下、半山腰还是即将“凌绝顶”,还有多长的距离要攀爬。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所做的分级划段,不仅为写手们自我评价提供了一套标准、一把尺子,也为品评文章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号入座,给自己评评级、定定段,看看自己的写作能力到了怎样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有利于习文者按图索骥,找准成长的方向
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说过:“树木必定是明白了他们所处的位置,才往下扎根、向上生长的。”
我们明确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接下来就要锁定前进的方向,选择一条相对便捷的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找准了路径,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岔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有能力趟出一条新路来,前人走过的路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对每一级、每一段,我都概括出特点、标志并加以说明,这就像是每一个路口的路标,不仅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还告诉你距离目标有多远。这样,我们就可以锁定目标、把准方向、加足马力,一步一步向前挺进。每走过一个阶段,都会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尝到更甜蜜的果实。
第三,有利于为文者找出短板,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最短的那一块板子,往往决定着蓄水量的大小。写文章,道、法、术缺一不可。我梳理的这套标准,以入道为终极目标,以明理、学法、习术为基本路径。每一级、每一段写手的特点都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读者对照着知短长、明得失。我们经常说,缺什么补什么。只要苦练内功、勤补短板,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必定会在写作能力上 “步步高”。
有人可能会问,你光给了路线图,没有列出时间表,每上一级、每走一段要用多长的时间啊?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快的一两年,慢的三五载,关键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和悟性高低。
学任何本领,有兴趣是第一个条件,能吃苦是第二个条件,有悟性是第三个条件。清代著名学者章若诚说:“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文史通义 · 文理》)所以,写文章不仅要用笔,更要用心用脑。先要对写作技法心领神会,然后勤修苦练,力求得心应手。眼力够了,心力到了,笔力的提高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马尔科姆 · 格拉德威尔在《构解成功》一书中指出,巨大的成功需要具备两个必备条件,其中之一是累计一万小时的训练。这就是近年来挺火的 “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以每天训练三个小时计算,大致需要九年。古人说:“十年磨一剑。”(唐 · 贾岛《剑客》)正常情况下,一个干部经过十年努力,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机关写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基础很好、悟性很高,又勤于动笔、善于总结,可能用不了十年;相反,十年时间肯定远远不够。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是一条硬道理。
美国诗人、散文家约瑟夫 · 布罗茨基说,诗是疾驰,散文是小跑。相比之下,公文是走路,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要还没学会走就急着跑,更不要想着飞。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是学好公文写作所必须的。(7269 字,写于 2015 年 12 月,2022 年 5 月大改翻新)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notion image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521 干部不重视拿笔杆的七大原因
下一篇
519 也谈“纯厚明切”——元稹文风的突出特点及其启示意义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