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86
class
【新课导学】
3 月 29 日,
前几天,微友 “释谊谊谊谊谊” 留言:“成老师,区考将近,您的公众号也有很多在校生读者,能不能请您给大家讲一下申论的最后一道大题的写作方法,或者用一篇范文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如何写作才算是正确的政论文的写作?我给学生讲,总感觉很是思路堵塞,只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结构来写,再一看培训机构的跟我们写的还不一样,疑惑了。”
我当时回复:“好的,我琢磨一下,争取在开考前推出。”
明天 “释谊谊谊谊谊” 所在自治区的公务员考试就要开考了,她和另一位微友 “Muses” 接连发来泪求的表情包,催我赶紧补上一堂考前辅导课。
说实话,我虽然是一名公务员,但从没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当年我从高校进入省直部门工作,走的是调任的路线。
我之所以敢接申论考试辅导课的单子,底气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当年在高校工作的时候,长期主讲就业指导课,成功地辅导了不少学生考上公务员;离开学校这些年,还断断续续地辅导过不少同事和朋友的孩子、亲属考公务员,上线率也比较高。二是我多次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和竞争性选拔干部相关工作,出过题,改过卷,也当过面试考官,不仅掌握了很多相通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助于我在给人作辅导的时候,能够从命题者和考官的角度作换位思考,提高 “押题” 的命中率和辅导的有效性(当然,我未参与出题和考务工作才能去作辅导)。
这几天,我出了两趟差,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来琢磨申论考试辅导的问题。今天是周末,为了兑现承诺,晚上我就加个班,把这堂课赶出来。
这堂课怎么讲呢?
我琢磨来琢磨去,决定还是坚持自己定下的 “四少讲” 原则(书上有的、别人讲过的少讲,没有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的少讲,没有深刻认识、独到见解的少讲,没有系统总结、认真梳理的少讲),同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可是,我没有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啊?
于是,我就让自己穿越了。
1995 年 4 月 14 日,这是我省公务员考试的笔试日。
一大早,我就和提前约好的几位同学一起赶往考场。我们都是中医药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有 “上医医国” 的远大志向,希望能考上地方卫生部门的公务员,这似乎比 “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唐 · 孙思邈《千金要方 · 候诊》)要“高大上” 一些。
在公共汽车上,小王、小马、小李各捧着一本书,都在临阵磨枪,很有点儿争分夺秒的劲头。我一看,他们手上拿的,分别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的辅导教材,是他们前一段参加校外培训班时购买的。
我不敢打扰他们,毕竟我们之间是同学、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在个人前途面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恐怕是笑话。要是他们考不好,我的闲聊难免会成为耽误他们备考冲刺的 “罪状”。
于是,我一边闭目养神,一边神游八荒。从小父亲就教育我: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让我养成了功夫下在平时的好习惯。就拿这次报考公务员来说,我连辅导班都没参加,也没做什么突击准备——不是不准备,而是准备了好几年。大学二年级,作为校团委的学生干部,我开始接触公文写作和新闻写作。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后来,有了大学毕业后从政的愿望,我把每次写文章都当作一场考试来对待,把为了写好文章所做的学习积累当作备考,不仅自学了两套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教材,还养成了经常看报纸、学文件的习惯,对政策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尤为关注,并且一直坚持 “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前一段,我也买了一套公务员考试的辅导用书,主要是用来了解考点和题型,同时也做了些自测,自我感觉还不错,公务员考试并不像传闻中那样难。我相信,有了这样的准备,足以应付今天的考试,所以我除了考试用具,一张纸也没带。
一路颠簸,到了考场。上厕所,找座位,听监考人员宣读考场纪律,一切和平时的大考没什么区别。
《行测》考得很顺利,接下来是《申论》——这是我的强项,我这几年文章可不是白写的。把试卷浏览了一遍,我心里更有底了。
第一题是概括分析题,要求阅读给出的材料后,概括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我的备考经验,这类题要做得快、答得好,应当注意这么 5 点:
一是注意阅读顺序,要倒着看而不是顺着看——先看考题再看材料。申论考试的题本由材料和考题两部分组成,材料在先,题目在后。先把题目看清楚了,看材料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盯住关键。
二是边看边画边记。先在材料中给关键句加上下划线,给关键词画上圈,等这道题的所有材料看完后,针对所问的问题,把能够作为答案的关键词、关键句用最简练的文字分门别类记在草稿纸上。
这道题是概述问题,有的问题在材料中已经明确指出;有的问题则是藏在材料中间的,没有表述为问题,但从当事人的态度、公众的反映来看确实是问题,这就需要有听出潜台词的耳力、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
三是合并同类项。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不能简单罗列以后,一条条照搬到答题纸上,而要有自己的归纳概括。10 个小问题,归纳起来可能只有 3 大类。所以,要找出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按共性进行归类,把小问题归入大类别,做到纲举目张。
四是合理排序。答题的时候,对问题的概述,不能按问题在材料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而要按逻辑顺序重新排序。一般来说,应该先大后小、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五是分析原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深度。针对性相对好办,难的是有深度。如果仅仅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去分析,深度可能不够,还得再往下挖。比如,主观原因,是谁的主观原因,是认识错误还是思想麻痹,抑或是价值观不正、执行力不强;客观原因,是条件不足、环境影响、制度漏洞还是体制障碍。只有深度足够,才能一针见血。
产生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要多写一些、写深一些,次要原因可以点到即止。
第二题属于策论题,要求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这样的考题难度系数比前一题要大,但是咱也不怵,所谓对策不就是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吗?这样的材料虽然到目前我写的不多,但见得不少。我想,所谓对策,不就是 “对” 和“策”吗?“对”强调针对性,“策”强调可行性。
一要 “对标” 明方向,按法律按政策按程序办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纠正,执行不到位、不彻底的要改正。
二要 “对症” 找办法,努力做到标本兼治。治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本靠思想转变、制度保证。
三要 “对人” 分事权,涵盖涉事的各类主体。一件事情,往往涉及多个行为主体,比如政府和市场、干部和群众、单位和个人,谁做什么,该怎么做,先做还是后做,都要理清楚、写出来,做到目标明、路径清、方法对。
在作答策论类题目时,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找对策,也可以由材料中的事例推出对策,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反推出对策。正确的对策,既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合规。
第三题是根据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这与当年我们高考时的看材料作文差不多,只不过内容往往是针砭时弊,看问题的深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写这样的文章,最好的模板就是《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这个咱经常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 ·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序》)我的体会是,熟读社论三百篇,申论就是小儿科。为什么?一是因为政策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都在里头了,而且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二是因为政论文章的话语体系与公文非常接近,很多金句可以直接引用,改改头、换换面就会变成自己的警句。用命题者看惯了的文风、熟悉的笔法和句式去写让他们评分的文章,能不得高分吗?
当然,写政论文必须注意这么一些诀窍:
一是采用 “总—分—总” 的经典结构。前一个 “总” 是总领,需要直奔主题,第一段就要阐明主题思想,最好能用一句有思想、有文采的金句作为核心观点,作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后一个 “总” 是总括,往往是价值上的升华、思想上的拔高。分说,最好采用撮要分条的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拉条子写、段首立句。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有 3 种:自然结构、块状结构、条式结构,自然结构尤其适合写散文、写礼仪性致辞;块状结构容量大、结构复杂,块中可以有条,就像一块排骨中嵌着几条肋骨,适合于写大文章,申论文章写成块状文章时间可能不够用,肚子里的货也不一定够用;条式结构最适合写申论文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拉条子的时候,要把观点句放在每一个自然段或段落群的第一句,要么作为小标题,要么直陈段落大意,这样可以让阅卷者迅速抓住采分点,因为申论主要是按观点给分的。
看问题要全面,所以分说的时候思维要发散、立体,观点要成系统,这就像把 “散装” 的东西变成“套装”。最重要的包装在标题,因为它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有神文章就能顾盼生辉。对仗式的标题看起来最漂亮,可以统一用 “迫切需要”“必然要求”之类的词来断后,形成既对仗又排比的效果;也可以用 “重要内容”“重要举措”“重要途径” 或“根本之计”“决胜之招”“关键之举”等性质和形式相近的词来断后,形成既对仗又有变化的效果。
写申论文章,条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以 2—5 条为宜。写两条,一条从正面写,一条从反面写,这是最起码的。写三条,就比较丰满、立体了,“无三不成文” 嘛!能开出四五条,基本就称得上是高手了。
条与条之间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最常见的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条子之间的排列有同源序列、同级序列两种最基本的排序原则。同源,就是一脉相承,要么从老祖宗写到你,要么倒过来,得一辈一辈往前推或往下写,不能乱了辈分,第一条写孙子,第二条写爷爷,第三条写老子。同级,就是在一个班辈上,就像你和兄弟姊妹;兄弟姊妹少的,可以往堂兄弟、表姐妹身上扯,但千万不要扯到老一辈或下一辈身上。
二是论点、论据、论证一个不能少。这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中学时代我们就学过了。论点要准确、鲜明,最好还有新意。论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典型、生动、新鲜。论证要有力,得顺理成章。
三是写文章一定要依据材料而不照搬材料。要把材料用好用足用活,把其中的营养吸干榨尽。但需要注意:观点源于材料,表述不一定出自材料,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来说;分论点不要按材料顺序,而要按逻辑顺序;要从材料中适当引申开来,就是所谓的 “申而论之”,这是申论的题中之意。
四是文章的整体效果要力求 “凤头、猪肚、豹尾”“皮薄、馅厚、汁多、味道好”。前者出自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乔吉的《作今乐府法》,现已成为写文章的基本法则。凤头,指的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凰一样美丽动人,要抓人眼球、扣人心弦,让人愿意看下去。猪肚,指的是文章中间要像猪肚一样丰满厚实,有足够的容量、丰富的内容。豹尾,指的是文章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量、有气势,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要扬起来而不是落下去。至于 “皮薄”,就是开头不要铺垫太多,要尽快进入主题,最好起句入题。“馅厚” 就是内容实,与 “猪肚” 是一个意思。“汁多”不是水分多而是营养足。写文章,材料是 “馅”,思想是“汁”。文章中的“汁” 不是刻意加进去的水分,而是纯天然的思想精华、精神营养。汁从何来?肉厚才多汁,鲜嫩才多汁。文章内容不丰富,就会干瘪瘪的;语言不鲜活,就会干巴巴的;内容不新鲜,没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这样的文章没有营养,也解不了渴。至于“味道好”,关键是感情真、有理趣、文笔好。在一篇文章中,核心内容是主料,引言、典故等是配菜,感情、理趣、幽默等是佐料,写作手法、语言修辞是加工工艺。写文章,有情才有味,有趣才有味。加不加调味品,文章的味道大不一样。当然,凡事都有个度,调味品不能加得太多。
不知不觉,我学过的、想到的招数都用上了,申论的试卷也做完了。我相信,天道酬勤,我这几年的心血付出一定能换来一个好成绩。(3899 字,2018 年 4 月 14 日完稿)
预祝 “三好公文课” 的读者
参加公务员考试旗开得胜!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eec2d00f-4be2-4b12-a9ef-b1e854d0f6f2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