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85 公文写作有特点
Words 4462Read Time 12 min
2023-6-19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热 烈 祝 贺
“三好公文课” 注册用户
今日突破万人大关!
85
class
【新课导学】
3 月 29 日,微友 “轻风之音” 给我发消息,请教公文怎么看?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在我看来,认识是兴趣的源头、态度的发端,也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公文怎么看,涉及对公文内容、性质、特点、评价标准、写作规律等的认识和把握。公文写作需要知行合一,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知” 的问题就解决了,“行” 就有了明晰的方向和路径。
接下来,我将着眼于对公文写作规律的把握,连续推出几堂关于公文怎么看的课程,希望对大家深化认识、推动实践有所助益。
下面这堂课,采用我独创的 “公文写作沙龙” 的教学形式。
这一期公文写作沙龙,我让前来参加的同事,每个人先用 3 个词概括公文写作的突出特点。经过汇总梳理,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有这么几类。
一、体式方面。属于中性或褒义的词,主要有:格式规范,规矩严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体例统一,有章可循;带有贬义的,主要有:形式呆板,千篇一律,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等等。
二、文辞方面。正面评价的词主要有:措辞严谨,语言精炼,文字精准;负面评价的词主要有:官话多,套话多,口水话多,语言刻板,等等。
三、写法方面。往好里说的,主要有:法度严谨,平中见奇,稳中有变,执简驭繁,问题导向;偏中性的,主要有:两点论,三段论;挑毛病的,主要有:穿靴戴帽,模式化,套路化,八股化,等等。
四、思维方面。主要有:逻辑严密,思维缜密,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等等。
五、内容方面。主要有: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理论性强,业务性强,一文一事,等等。
对着这样一张单子,我说道:“如何看待公文写作?‘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列出的这些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文写作的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多是浅层次、碎片化的,不够全面,也没能充分体现公文写作的规律。然而,我们对这些特点的归类,为深化认识、把握规律提供了方向指引。顺着这样的方向,我总结了公文写作的五大特点,下面分别跟大家讲一讲。”
notion image
第一,从行文主体看,公文写作是为机关代言、为领导代笔,常常需要集体创作,不完全是执笔者个人的自主行为,所以具有 “法定作者” 的特点
一般来讲,公文写作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职守写作。就是本职工作需要写什么,你就写什么。所写的往往是自己需要做、打算做、正在做的工作,内容比较熟悉,写作难度相对较小。
另一种是受命写作。也有人表述为 “授命写作”“奉命写作”,就是按领导意图“命题作文”。“授命” 是领导下命令,“受命”是接受领导的命令,我主张使用后者,因为这样更能表明写作主体是受命者。这种情形,不管需要写的内容与你的工作有没有直接关系,也不管写材料是不是你的分内之责,领导安排你承担这项写作任务,你就得按时交卷,还要尽力保证质量。
受命写作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受命于谁,文章的思维和特征就服从于谁,要在准确领会授命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呈现和发挥。受命写作不是当 “传声筒”“速记员”,不能唯唯诺诺、机械执行,而应在被动中争取主动,既要有自己的主见以至创见,又不能固执己见,把领导不喜欢、不接受、不认可的观点写进公文之中。
实际上,工作中还有第三种情况——延请写作。通俗地说,就是给别人当 “枪手”。这与受命写作不同,受命写作是管着你的人 “让你写”,你必须服从;延请写作是别人想着法子 “求你写”,你有选择权,可以答应,也可以不答应。
写文学作品、新闻稿件、学术文章,都是文责自负,是 “谁署名、谁负责”。公文写作则不一样。按道理,公文写作本应是 “谁签发、谁负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篇公文,从起草到修改、审核、签发,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过很多人的眼和手,每个过眼过手的人都有责任,尤其是签字表示确认的人,应该 “谁过手、谁签名、谁负责”。责任有大小,主次要分清。实际工作中,公文的文责主要落在起草者尤其是执笔人头上,并不是写完了、出手了就了事,你得一直盯着,直到印发出去或者领导明确表态 “到此为止”,这就叫 “谁起草、谁执笔、谁负责”。制发公文都会有一个主办机构,一般情况下就是起草者所在的处室、科室、股室。主办机构的相关人员,特别是起草者和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应当共同对文稿负责,这就叫 “谁主办、谁主管、谁负责”。写公文不能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谁来起草、谁来修改、谁来定稿签发,都得按领导指示和职责分工确定。归根到底,公文的制发是分工负责。
一篇公文,无论是一个人执笔完成的,还是集体讨论、分工合作 “产” 出来的,在制发过程中,除了起草人,还有审核人、签发人的贡献。发出去以后,就代表单位的水平和形象。所以,公文的作者不是起草者,而是发文单位,落谁的款、盖谁的章就是谁。这就是法定作者的含义所在。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领导讲话稿不是署个人的名吗?这还能说是法定作者吗?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领导讲话也是职务行为,讲话稿多数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一定意义上说,讲话稿上的领导名字,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名字,而是公权力的一种象征。
第二,从文稿体式看,公文有独特的体例要求和格式规范,但 “特定” 并不是“固定”,仍然有一定的发挥空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文是治党治国的工具,体式必须规范,否则就会乱套,失去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文的规范,有的是党和国家明文规定的,有的是约定俗成的。这种体式上的规范性,使得学习公文写作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公文就是八股文,公文写作就是在体式的框子里填入内容。应该说,公文格式上的规范十分明确、具体,而体例上的要求则是原则性、框架式、粗线条的,发挥的空间还不小。所以,业内常说公文写作是 “带着镣铐跳舞”。我觉得用“画框起舞” 来形容更合适,毕竟 “镣铐” 不是什么好词。
公文在形式上有共性,同时允许也可以写出个性。一点儿个性都没有的公文,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让人看了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兴趣。
第三,从内容特性看,公文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中看不中用
写公文不像写文学作品,可以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公文是一种管理工具,在内容上不但要求事实清楚、理由充分、论证有力,还必须有利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受文对象看了知道 “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否则,文章写得再漂亮,但于事无用、于世无益,就失去了公文的本来意义。
第四,从写作手法看,公文以记叙、议论、说明为主,较少使用描写和抒情
文章的基本写作手法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5 种。记叙、描写是形象思维,抒情属于感性范畴,它们是文学作品的内核所在。小说是运用记叙、描写的典型,诗歌则是抒情的典型。议论、说明是逻辑思维,属于理性范畴,是科学作品的内核所在,评论文章、科学论文和产品说明书是运用这类手法的典型。写公文常用到记叙、议论、说明,但很少用到抒情,除非是写领导讲话稿或者贺信之类的事务性公文,有时候会用上一些。写公文基本上没有用到描写的时候。
公文中的记叙、议论、说明也很有特点。它的记叙不像记叙文,可以灵活运用顺叙、倒叙、插叙、旁叙、转叙,公文中用的多是顺叙、平叙、概叙。它的议论也不像议论文,追求说理的充分、气势的恢宏,它追求的是说理的实在、事实的无误、依据的准确。公文的说明也不需要像说明文那样细述无遗,它仅仅是根据需要作出必要的说明。比如,文件中的名词解释,用的就是说明的方法。
第五,从语言风格看,公文要求表述准确凝练、庄重平实、严谨规范、节奏明快,具有独特的美感
公文尤其是法定公文的语言不同于文学作品、新闻作品,也不同于学术作品,它要求用准确、精炼的文字来表达行文主体的意图,不使用模棱两可的双关语,避免用词失当、产生歧义,防止疏忽漏误、拖泥带水、冗繁累赘;要求庄重严肃,一般不使用带有浪漫、诙谐色彩的语言;要求平实无华、实事求是,防止褒贬失当,不使用过头的形容词,慎用 “最”“第一”“首创”“非常” 等极致词。
在修辞方面,一般认为,公文不宜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这种特点被称作 “消极修辞”。这个概念,是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的创造,他在中国第一部修辞学研究专著《修辞学发凡》里,把修辞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极修辞,一类是积极修辞。前者只求明确、通顺,后者则追求艺术效果,努力展现语言的艺术魅力。消极修辞主要用于应用、实用类文体,如文件、通告、科学著作、教科书等,典型代表是法律文书、党政公文,要求客观准确;积极修辞主要用于文学作品,典型代表是诗歌,可以任意想象、浪漫挥洒。消极修辞注重表达事实,以让人“明白、了解” 为目的;积极修辞注重表达情感,以让人 “感染、感动” 为目的。消极修辞不是内容表达的消极,而是语言风格的消极,不张扬、不夸张,恰恰是为内容的积极让位,尽量把形式对内容的干扰降到最小。
实际上,公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么注重修辞,但也决不是不需要修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风的转变,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在公文尤其是领导讲话稿、总结报告等事务性公文中并不鲜见,这为很多公文增添了一抹亮色。比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这几句话,都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其中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这个讲话中,总书记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对仗。当然,这样的修辞手法在法定公文中不宜过多使用。
孔子说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 · 左丘明《左传 · 襄公二十年》)意思是,言语用来表达意愿,文采用来完备语言;如果没有文采,文章不会流传很远。大家也许有这样的印象:写公文好像不需要什么文采,只要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其实不然。在公文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和长句、短句、反问、设问等特殊句式,会增强语言表现力、感染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说到文章之美,往往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专利,对公文的印象则是刻板枯燥,与美无关。实际上,公文需要美、可以美,也应该美,只不过它的美与文学作品是不同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美,更为深沉、含蓄、内敛,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发现、读懂。公文像一个成熟稳重的智者,而不是外表养眼的美女。在保证严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努力把公文写得美一些,会使其更具可读性、感召力。从古到今,公文中的美文层出不穷,就像上面所说的总书记讲话,绝对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此外,公文语言还要力求明白易懂,避免使用生僻字。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得使用文言文或半白半文的词语。公文中一般不率先使用尚未被群众普遍接受的新名词、新提法;对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应明确其规范性内涵之后再使用。
正因为公文写作有这些特点,有些人写得一手清新隽永的散文、情节跌宕的小说、慷慨激昂的诗歌,却写不好公文,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当然,文字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公文写作上手会更快。(4103 字,2017 年 12 月完稿,2018 年 4 月 13 日修改)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抒心志于文章,好看;寓心法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用。打造最好的原创写作课!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86 假如我去考申论
下一篇
84 化平淡为神奇的文稿修改 “经验方”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