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理论不都是灰色的,
理论文章更应色彩斑斓
——理论属性辨析兼谈理论文章
的写作要领
成 文
这一讲是命题作文,也是在拾遗补缺。
前不久,读者 MacyYing 留言:“老师,您可以讲讲理论文章如何写吗?感觉您的课总是通俗易懂又有深度,每次写文(章)前读一遍相关的课程,都能够有新启发。所以特别希望看到您写有关理论文章如何作的课程。”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理论,都有理论文章可做。这位读者所说的理论文章,是以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为内容,以推动理论传播、运用和创新为目的的文章。
在 “三好公文课” 中,确实还没有讲授理论文章写作的专题。但我积攒的写作线索中,有一条“理论不都是灰色的”,可以说是早有打算、尚未动笔。今天就着回应读者“点单”,把欠的账补上。
“理论不都是灰色的”,也可以说 “理论未必都是灰色的”,这是我对很出名的一句话作出的辩驳。原话是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源于德国作家歌德所作诗剧《浮士德》。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对前半句,我就抱有怀疑态度;认真琢磨下去,怀疑变成了否定,所以反其意而用之。
我的怀疑和否定,是有理有据的。我认真考证过,这句所谓的 “歌德名言”,虽然出自歌德之手,但并非出自其本人之口,而是出自其笔下的魔鬼之口——
在《浮士德》这部诗剧中,主人公浮士德是个满腹经纶却对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的人,甚至一度想去自杀。剧中的反派是个魔鬼,他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就同上帝打了个赌:由魔鬼作为浮士德的仆人,带着他到天地间追求各种需要,为其解除苦闷;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魔鬼就算是赢了,浮士德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然而,浮士德本人并不知道这个赌约,被魔鬼引诱签署了协议,承诺自己死后将把灵魂交给魔鬼,用来换取生前所有要求的满足。
一天,有个青年学生来向浮士德求教,并打算拜他为师。浮士德不想接待,魔鬼就装扮成他,回答那个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最后说道:“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从剧情中可以看出,魔鬼本就居心不良,不可能好心地教诲青年学生,实际上是在误导学生。然而,误导的话又被进一步误读,反倒成了名言,甚至被一些导师级人物奉为真理。
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曾引用过 “理论灰色论”,并写下了自己的理解。他写道: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我想,《浮士德》中的原话与列宁的引文应当是一致的,之所以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应该是译本的不同。列宁对这句话的理解,核心是说明理论具有局限性,强调理论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事实,在理论学用上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这显然是正确的。但不少人仅仅据此就简单地认为,连列宁都支持 “灰色论”,这还不能说明它是真理吗?
殊不知,此理论非彼理论。列宁讲的是 “昨天的理论”,当时已有的理论。马克思也说过:“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经过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特别是经过 100 多年的逐步中国化、不断时代化、持续大众化,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理论早已不再是昨天的理论——虽然基因没有变,但它已经 “化” 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化”成了我们党的创新理论。
这样的理论是灰色的吗?显然不是!当然不是!
我查了不少资料。有人说,“理论在客观上比生活‘慢半拍’”,所以 “比起鲜活的生活来,理论有着较高的‘灰度’”。那我倒要问了,对科学理论的预见性、前瞻性,你又怎么看呢?这是“灰度” 还是“亮度”?
还有人说,“理论不可能‘全解’生活,只处于‘黑 - 白’不同的各种事实中,抽象成‘灰色’”“语言与认知事实上不可能完全处于对称状态。理论经表达就进入了一种‘灰色地带’”“理论是灰色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对‘共情’上的差异。受众千差万别,同一理论在千万个‘哈姆雷特’那里就中和成了‘灰色’”…… 凡此种种,看似说得通,但都有偏颇之处——
“理论不可能‘全解’生活”,理论又何需 “全解” 生活?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是什么都要揭示、都要解释,哪怕是鸡毛蒜皮。世上没有哪一种药、哪一剂方可以包治百病,我们不能因为治疗癌症的灵药治不好感冒,就断然否定它是好药,甚至整体否定医学理论。
表达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认知上、情感上的 “上色” 行为,理论经不同人的表达,应该像色谱一样丰富多彩,为什么只见 “灰色地带” 就不见 “红色地带”“蓝色地带”“绿色地带” 呢?
理论的受众千差万别,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 “色差” 存在,赤橙红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非要对其进行中和呢?
也许有人会说,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高度抽象和凝练的概念系统,它剔除了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外在表象,直击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这样的认识,只能说明理论本身应不带色彩,并不能说明它是灰色的。
也许还有人会说,理论晦涩难懂、枯燥乏味,所以会让人的心境陷入 “灰色”。这样的认识,本身就带有感情色彩。理论到底难不难懂、枯不枯燥、乏不乏味,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之者甘之如饴,厌之者味同嚼蜡;懂它的人觉得充满智慧和理趣,不懂的人自然觉得深奥、枯燥。
总之,我想说,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理论可以是灰色的,也可以是别的颜色;我们应该尽可能剔除立场、感情等因素的影响,让理论 “去颜色化”,回归本原本来,但理论作为思想的存在、思维的产物,不可能不带一丁点儿主观性,理论的创造者必然会赋予其所秉持的政治色彩、感情色彩,这就如同基因传承一样,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我之所以拉拉杂杂地写下这些,就是在以例说法——以自己的文章为实例,说明理论文章可以这样写、应该这样写。前面所写的这些,已经具备了一篇理论文章的雏形。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 讲授文章的写法,最好先把方法用上、写成文章,再去具体讲解用了哪些方法,是怎么用的,这样更有说服力。
理论文章是常用的宣传稿件,也可归入机关文稿,在写法上与其它机关文稿、与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有很大共性。为了避免面面俱到而又蜻蜓点水,接下来我聚焦理论文章的特性,着重从 5 个方面来谈一谈其写作要领。
第一,定位要准确
理论文章不同于红头文件,也不同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撰写理论文章,首先要对准确把握其特性,清楚地知道这类文章大体是怎样的。
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这是共性,理论文章也不例外。除了这 “三性”,我认为,理论文章还应具有突出的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
——政治性。尽管理论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它们首先是政治工具,而不是学术工具,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政治性摆在第一位,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全篇,不能出现错误的政治观点。
——理论性。按照《辞海》中的解释,理论是 “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所谓 “理论性”,就是要符合并凸显这样的特征。这是专业的说法。通俗地说,理论就是要 “有理有论、集理成论”,把感性认识理性化、理性认识系统化,使之上升为具有独到见解、能够揭示规律的深刻认识,乃至成为立得住、行得通、有说服力、经得起检验的学说。
应该说,文学作品最鲜明的品格是艺术性和审美性,新闻作品最鲜明的品格是真实性和时效性,学术论文最鲜明的品格是科学性和创新性,红头文件最鲜明的品格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文章最鲜明的品格是政治性和理论性。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文学作品、新闻作品、学术论文虽然也具有时代性,但没有红头文件、理论文章那么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应当是现实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人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应当抓什么、怎么抓的战略性问题,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要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基于以上特性,理论文章要服务政治建设,写出理论思考,指导发展实践,回应时代关切。这是其写作的基本定位,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需要注意的是,我在这里分析和强调理论文章的四种特性,并不是说理论文章只有这些特性。理论文章也非常注重思想性,但思想性包含在理论性之中。理论文章也应当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但这两种特性可以包含在实践性之中。至于科学性、创新性,这也可以包含在理论性、实践性之中,我们在这里讲的理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
我们还要认识到,理论创新可大可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我们在这里讲的 “定性”,定的主要是内容属性。从内容上看,理论文章以 “写理”“说理”“释理” 为核心,即使 “写事”,也是为了就“事” 论“理”,这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红头文件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以 “写人” 为核心。从本质上说,文学是 “人学”,这是高尔基的观点。所以,文学作品注重塑造人物、揭示人性,旨在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
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 “写事” 为核心,即使 “写人”,也是为了更好地 “写事”。新闻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用事实说话,使其能够传播开来,让更多人知道。
红头文件甚至多数机关文稿同样以 “写事” 为核心,但其 “写事” 的目的不仅在于让人“知”,更在于指导人怎样“谋”、怎样“抓”、怎样“干”。
至于学术论文,无论是自然科学论文还是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都旨在解决学术问题、揭示学科规律、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这与理论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不一样的。在写作体例上,理论文章与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比较接近,当然与机关文稿更加接近。此外,学术论文主要是写给同行看的,讲的都是术语、行话;而理论文章的受众既包括同行也包括人民群众,在话语方式上需要雅俗共赏,这也是一个明显区别。
第二,选题要合理
选题是写作构思的关键一环。如果说,定位重在 “定性”“定向”,选题就重在 “定音”“定调”。
这里,我不说 “选题要正确”,“正确” 是必须的,但这个标准外延偏窄,在写作实操上指导性不强。我所说的“合理”,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符合用稿需求。理论文章不是随便写的,要么应约稿而写,要么有明确的投稿方向。每种报刊、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会具体体现到用稿需求上,包括对选题、内容和文风的要求上。我们撰写理论文章,必须强化 “用户意识”“编辑意识”,从需求侧着眼,在供给侧发力。
如果完全是自主选题,就要分析选题方向与投稿平台近段时间的征稿方向是否吻合,做到按需供给、有的放矢;
如果是应约稿而写的命题作文,也可以在命题范围之内,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或是提炼一个鲜明的主题。比如,2017 年 5 月,本系统某刊物就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这个主题约稿,我和同事紧密联系本部门实际,研究提出了 3 个选题供领导挑选,分别是《着重把握五对关系 抓好 ×× 部门政治文化建设这个铸魂工程》《用政治文化涵育 ×× 干部的独特气质》《关于 ×× 部门政治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详见第 88 讲《让领导做 “选择题” 而不是“问答题”》)。又如,今年 4 月,某刊物就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这个主题约稿,我们最终拟定并获刊用的文章题为《向 “用对用好” 聚焦用力 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这两次选题,我都运用了在命题之内缩小切口的方法。
缩小切口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集中火力、深入进去,努力把一个问题或者问题的某一方面写深写透,所谓 “一锥子扎到心里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如果理论文章面面俱到,每一点都是蜻蜓点水,就不可能有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报、刊、网对用稿的篇幅都会有明确要求,这对选题和文章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有 5000 字左右的篇幅,选题可以大一些,可以采用 “块状结构” 来写;如果只有两三千字的篇幅,就要缩小选题的切口,文章往往以 “条式结构” 为宜。
二是符合时下关切。理论文章也要注重传播性,否则就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贡献。提高传播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 “蹭热点”,选择时下比较新鲜、热度较高的内容和话题。比如,今年 7 月,某刊物就“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个主题约稿,我就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样一个选题。这样做,可以说是 “新瓶装勾兑酒”,把“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这个新课题,与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个老课题融合在了一起,既有 “新酒” 的前香刺激之味,又有 “陈酿” 的醇厚绵长之感。
三是符合实践需要。前面讲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从根本上说,选题不应从作者的头脑中来,而应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来,从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新的实践的迫切需要中来。
符合实践需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
2012 年 11 月,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016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也是理论宣传、理论运用和理论创新的着力点、着重点。只有坚持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才能提出回应时代呼唤、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并加以深入研究、努力解决,才能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才能孕育出指导新实践的新理论,使理论之树常青。
总之,理论文章的选题,具体标准应该是 “适、新、小、实”。适,就是前面所说的 3 条,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新,是立意新、观点新、角度新;小,是切口小、题材小,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实,是有实践意义,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第三,立论要稳当
理论理论,“说理”是为了 “立论”。就像我在本文一开始所写的,无论讲述《浮士德》中的故事,引出对他人误读“歌德名言” 的判断,还是由自己对列宁相关论述的理解,转向对 “理论灰色论” 种种解读的驳斥,都是为了论证 “理论并不都是灰色的” 这个核心论点。
机关文稿写作,历来强调观点立文。对理论文章来说,鲜明的观点更是灵魂。理论文章,不仅要观点鲜明,还要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确保观点立得住、立得稳。
我理解,所谓 “立”,既靠思想站立,又靠论据支撑,有理有据才立得稳;既要结构严谨,又要逻辑严密,严丝合缝才立得稳;既要立场正确,又要表述准确,不偏不倚才立得稳;既要在观点上经得住争论,又要在文字上经得起推敲,能守能攻才立得稳。
第四,说理要通透
通透,是先 “通” 后“透”,想得通才有可能说得透。对所写的事、要说的理,作者自身首先要搞清楚、想明白,再用直白晓畅的文字写下来、说出来。
理论文章,既要 “顺理成章”,又要 “以理服人”。顺理成章,强调的是逻辑的严密性;以理服人,强调的是说理的透彻性。逻辑不通,道理就说不通;话不说透,就难以让人信服。“炉子不通火不旺,灯芯不拨灯不亮”,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 说理决不能一味地唱高调、喊口号,而要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用 “小故事” 自然而然地得出 “大道理”;要像抽丝剥茧一样循循善诱,始终用话题的“线头” 牵引读者,使其欲罢不能,非要一跟到底、一探究竟;要像剥竹笋一样层层深入,从生活的表象、事物的表层、问题的表现入手,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剥开阻碍认知的外壳,最终看到内核和本质。
撰写理论文章,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好 “理” 和“论”的关系。有人提出,“理论以理为主”“理是内容,论是形式;理似粮食,论似碗筷;理是主体,论是辅助;理主创新,论是工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中所说的“论”,不是作为学说、论著而言的“论”,而是议论的“论”,是为说理服务的。
古人说:“善为理者,举其纲,疏其网。纲举则罗者大矣,网疏则所漏者小也。”(《白居易集 · 策林》)这就启示我们,撰写理论文章要善于抓大放小,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
第五,语言要有味
理论宣传是理论文章的主要功用之一。理论宣传是普及型宣传,需要我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在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上下功夫。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浅出的阐释表达,把看似深奥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宣传阐释,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群众语言,让党员、干部、群众不仅看得懂、看得进,还能领会、可落实。
具体来说,要善用比喻、善举例子,让抽象的理论观之有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高冷的理论触之有感;要转变文风、转变话语方式,让马克思说 “中国话”、讲“地方话”,让“大专家” 写“小文章”、说“大白话”,让枯燥乏味的理论嚼之有味,既有 “政治味”“理论味”“专业味”,又有 “生活味”“家常味”“时鲜味”。
关于这一点,前面讲了不少,文中也有很多实例,我就不展开细说了。(7499 字,2021 年 9 月 27 日完稿,10 月 8 日修改,2022 年 2 月 20 日、7 月 13 日再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dc2d3633-38f6-4117-ad1a-9819d20e412f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