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306 写手难求 写手难得——在第三期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Words 9179Read Time 23 min
2023-6-23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306
class
【新课导学】
前天,我省第三期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圆满结束了。
在这个培训班上,我作了开班动员讲话,还讲了 2 堂课,一堂讲的是领导讲话稿的写作,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后面会推送出来);另一堂讲的是调查研究,属于 “老课翻新”。
我在干部学院待了 3 天,除了讲话讲课,还见缝插针改了 5 篇大稿,通过邮件返回单位。
因为要两头兼顾,我的讲话稿都来不及写完,拉了个提纲就捧着电脑仓促上台,相当多的内容是现场发挥,当然绝不是乱讲,我的口才还是不错的——当学生拿过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当老师拿过演讲比赛、讲课比赛第一名。更何况,这一次讲的还是自己天天都在做的工作,天天都在思考的内容。为了给学员多些收获,少些做笔记的负担,我承诺过后会把讲话稿整理出来,发到 “三好公文课” 里。
结果一忙起来,加上把说过的话落成白纸黑字,我的态度更加审慎,直到今天凌晨才整理完毕,确实有些对不起大家。
我说过,我讲课写文章历来不炒旧饭,也从不让人代劳,追求讲(写)自己的话,“年年岁岁活相似,篇篇文章须不同”。说实话,3 期(去年 2 期,今年 1 期)培训班都是我作动员,讲话稿都是我自己写,要写得从内容到形式都不一样,确实挺难的。这一次讲话,这一篇稿子,我特别注意采用了聊天式的风格,没有采用 “大点套小点” 的公文写法和居高临下的“公文语言”,主要是在讲故事,文风更像是一篇散文。
前两期培训班的动员讲话,在 “三好公文课” 里分别是第 109 讲、112 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出来对比着看,看看 “讲法” 上有什么不同。
notion image
写手难求   写手难得
——在第三期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
  • ***写作骨干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19 年 9 月 2 日,有删改)
成    文
notion image
大家期盼已久的第三期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今天终于开班了。受 WM 部长委托,我首先代表省委 ××× 部,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来之前,我数了一下,这个班的学员名单中,一共有 143 人,其中 ×× 干部 66 人,其他系统的 77 人。其他系统的同志,接到培训通知可能会有些诧异,写作培训班怎么不是 “两办” 来办,而是由 ×× 部来办?×× 部是干什么的?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我们是为党委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干部教育培训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并没有“捞过界”。
在我省的 “材料界”,这个培训班被称为“黄埔班”,在座的同志都是“黄埔三期” 的学员。今年刚好是黄埔军校成立 95 周年。1924 年,孙中山先生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这所军校,旨在为革命事业培养军事干部。黄埔军校人才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把我们这个班称为 “黄埔班”,是第一期培训班学员的创造,体现了对这个班的充分肯定,也说明大家对这个班充满期待。
我是 “黄埔班” 的发起人。我们做 ×× 工作,特别是 ×× 工作,有一条重要原则——事业为上。事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我们就选拔什么人;事业发展缺什么人,我们就加力加速培养什么人。我之所以提出办这个班,主要是因为各地各单位普遍缺乏写作人才,也因为我写了 28 年机关文稿,深深地懂得写作的苦与乐,懂得培养一名好的笔杆子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写材料有一句行话:主题不存,文章无魂。所以,我给这个讲话定了个主题,叫做 “写手难求,写手难得”。这里先说一说 “写手难求” 的问题。我先后在 5 家不同的单位工作过,在每一家单位,写手都是稀缺资源。培养写手不容易,想吃现成饭,从外单位挖一个培养成熟的写手就更不容易。用一位领导的感慨来说,“找一名好的写手,简直比找个好老婆还难!”
难在哪儿?我认为,至少有这么 4 点。一是好写手确实不多。好写手不是大白菜——市场上随处可见,一年四季都找得到;也不是速生桉——一两年就能长起来,五六年就能成大材。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撰有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成为一名笔头过硬的写手,非下十年八年苦功不可。二是好写手不容易为外人所知。他们不是在写稿子,就是在为写稿子做准备,天天埋头苦耕,很少抛头露面,往往 “养在深闺人未识”。三是好写手的 “青春期” 不长。他们因为长期以文辅政,居高望远好深思,眼疾手快肯钻研,所以后劲特别足。一旦成熟了,离提拔重用也就不远了,否则就不能激励 “后来人”。四是好写手特别 “畅销”。古话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好写手就像美女一样供不应求,一旦被上级单位、实权部门看中了,就会想方设法调走、挖走、“抢” 走。
在我身边,发生过这样几个 “找呀找呀找写手” 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我还在一所地方高校工作。学校党委办公室缺一名文字秘书,东挑西选找不到合适的,就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明确给予正科级待遇。当时,高校毕业生普遍是计划分配,公开招聘还比较少见。更何况,一所人才济济的高校,一不招老师,二不招科研人员,而是大张旗鼓地招笔杆子,这让校内校外不少人感到难以理解,在一片争议声中,产生了不小的新闻效应。结果呢?好不容易挑出来两位青年才俊,一位是全国某名牌大学的中文硕士,另一位是某地方高校的新闻硕士,谈到写文章,两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写出来的机关文稿却基本不能用。结果,一个好歹撑过了三个月的试用期,一个连试用期都没有到就自己走人了。
我走上学校中层岗位以后,有一年奉命出题,为学校招人。我出了一道笔试题:学校计划对今年新招录的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请在 40 分钟内,草拟一份培训方案。改完卷以后,一名同事找上门来说情,他说:“成老师,我有个师弟也参加了笔试,只得了 60 分。他是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的,这个班录取分数特别高,学校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打造,经过比较系统的写作训练。他还是优秀毕业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这一次笔试,可能发挥得不够好,能不能给个机会?” 我找出这个学生的考卷,指着上面的内容对这名同事说:“你看,这像一个中文系高材生的水平吗?一个培训方案,只要具备培训目的、培训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培训要求这几个核心要素,再有一些对应的内容,我起码给 70 分。可你这个师弟,该有的要素都没写出来。我给 60 分,多少还有点儿照顾面子呢!”
后来,我到了部里工作。有一年,部办公室从市县借调了一批干部,采取 “跟班学习 + 面试 + 考察” 的方式选人。最后一轮 PK 在两人中间展开,他们一个来自某市政府部门,教育学硕士毕业后直接进了机关,先后在 3 个不同的市直部门工作过;一个来自某市党委部门,农校毕业后从乡镇干起,因为材料写得好,先是调进了县委办公室,后来又调进了市直某部门的政策研究室。最终的结果很多人都没想到,竟然是中专生完胜硕士生!
这三个例子,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文凭过硬,不等于笔头过硬;第二,学中文的,不一定能写好公文。
另外,对于机关文稿工作来说,基层经历也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它能培养我们对群众的真感情,能让我们起草文件、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为基层着想,从落实落地的角度去考虑。这里,我再讲个真实的故事,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 “执行不下去的周报制度”。
大家知道,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从今年 6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3 月份,中央配套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目前,这项制度正在全面推开。
2015 年,职务与职级并行首先是从县乡两级开始推行的,充分体现了重视基层、关爱基层的导向。
故事就发生在那一年。当时,为准确了解这项制度的实施情况,某部门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下面每周填报一次统计报表,尤其要准确统计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人数。实际上,这个通知不是正式的 “红头文件”,而是以处室名义、通过邮箱下发的 “白头文件”。但对下面来说,只要上面有指令,都必须执行,“白头文件” 也一样。
文件的起草者,十有八九是 “三门干部”,对落实这项制度的操作程序和基层实际了解不深,没考虑清楚晋升职级要经过初核、民主测评和考核、公示、报批等环节,也不知道地方多久开一次组织部部务会、党委常委会,所以提出了“每周一报” 这个根本不符合实际的要求。
下面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接到通知,完全傻眼了——不报吧,“有令不行”这个 “罪名” 担当不起;报吧,没有任何意义,时隔一周,绝大多数数据根本不会有变化。
后来,这些同志只好 “装聋作哑”。那个通知因为执行不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也就不了了之。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案。不少文件看起来挺好,可就是执行不了、落不下去,根本原因就在于起草者缺乏基层经历,不了解基层情况。
无数事实表明,不是如今写材料的人越来越难找,而是写材料的人从来就难找;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甚至在军队,好写手都是 “香饽饽”。刚才第二个交流发言的李敏同志,他是军队培养出来的写手,现在成了军民融合、军地两栖型的写手。我看了他按办班要求交的作业,其中讲到他自己的成长故事,他说:
我刚接触文字工作是在本科毕业后的军校任职培训期间。开学之初,我们学员队的教导员决定组建一个新闻报道组,专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学员队总共有 90 人,刚开始报名的有 30 多人,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随着时间推进,尤其是报道工作只能在每天繁重的训练任务结束后抽空进行,要牺牲大量的睡眠时间,经常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上稿。慢慢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3 个月后,只有我还在咬牙坚持,直到一年的培训任务结束。
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才造就了今天的李敏同志。成功之路上从来都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的人不多。
写手难求,因其稀缺;写手难得,因其奉献,更因其坚韧。我经常说,从事文稿工作,能力不强应付不了,身体不好支撑不了,家庭不理解坚持不了。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我是从 RZ 同志(注:开班式主持人,我们单位的研究室主任)那听来的。当年他刚调进部里工作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参加年轻干部座谈会,谈到自己从事文稿工作的体会,说了这么一句话,引起了强烈共鸣。大家都知道,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那么,写材料属于哪一种?它耗脑力是肯定的,你连续熬个几天几夜,没点儿体力也不行。但写材料和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不同,它对体能的耗费是蚂蚁啃骨头式的,不仅伤精,而且耗神,一时半会看不出来,但日积月累下来,对身体的耗损相当厉害。到了我这个年纪,熬一个通宵,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所以我创造了一个词,叫做 “精力劳动”,说的就是写材料。覃涛同志刚才转述了一位 “老笔头” 的心语——我们写材料,写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奉献、一种品质。张亮同志的 “作业” 里还有这么一句话:“在抓耳挠腮恨墨少的电脑前,在月落乌啼奋笔书的灯光下,在喔喔鸡啼完成稿的东方鱼白时,温热那十年冷板凳的,是内心深处对文字的热忱、对工作职责的坚持和对造福一方的信念。” 这话写得真好!“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我们写材料的苦与乐,领导、同事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一定知道。
不知不觉,我在 ×× 部工作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这些年,我每年都要来干部学院讲上十堂八堂写作课,而且根本供不应求、讲不过来。请我来讲课的,从省直机关到县一级,各层级都有;近至 BH,远至西藏,不同省市的都有;从机关单位到企业、高校,各类单位都有。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笔杆子也不是一下子就培养得出的。别说听我一堂课,就是我们这个为期 7 天的培训班,想让大家脱胎换骨,一跃成为 “笔林高手”,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
我经常说,我讲一堂课,希望带给学员的最大收益是改变他们的写作心态,进而改变写作状态。而我们办这样一个班,坚持不懈办下去,目的则是希望对改变我省机关单位的写作生态有所助益。
心态决定状态。现实中,很多机关干部之所以写不好材料,首先不是能力问题,更谈不上悟性问题,而是心态首先出了问题。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 “轻视”。有的干部觉得 “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有的觉得写材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所谓的秘诀,不过是 “一抄二套三综合”。但真正善于写材料的人都知道,要把材料写好,既要知大局、明大势、想大事,又要懂理论、懂政策、懂业务;既要 “关起门来当领导”,又要 “开窗放入大江来”;既要 “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又要 “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这些是文字游戏吗?是所谓的写作套路能够解决的吗?一位外省的同行这样总结道:
文字表面是形状,背后是思维,实际是能力;表面是符号,背后是工作,实际是水平;表面是图像,背后是景象,实际是形象;表面是文和字,背后是道和义,实际是政和治;表面是爬格子,背后是苦中苦,实际是精气神。
我也经常说,我们在机关做的不是 “文字工作”,而是 “文治工作”,是在借助文字谋划、总结和推动工作;只有善于在工作中 “想来想去”,而不是在文字上“搬来搬去”,才能把“文字工作” 变成“工作文字”;只有多研究人、多研究事,“思有方,谋有据,行有章,干有法”,笔下才会有思路、有思想、有力量。
至于搞文字、写材料的人有没有本事,你看看我们请来的这些老师就知道了。这一次,我们一共为大家请来了 11 位老师,在 “四大班子” 中,覆盖了省委、人大、政府三家,他们多数是厅级干部,可以说是我省材料战线的“顶级写手”,是以文辅政的“最强大脑”。据我 “考证”,他们提拔到副厅级岗位的时候,最年轻的只有 39 岁,最大的也只有 43 岁。还有我身边的 RZ 同志,也是靠着一支笔,从乡镇一路写上来,写出了几番际遇,写到了省直机关。在我们单位,因为 “僧多粥少”,过去提拔干部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隐性台阶,主任科员很少能直接提副处长,要先当副调研员;副处长提处长就更难,要先当调研员,再当主持工作的副处长、调研员,然后才有机会 “转正”。但 RZ 同志提副处长、处长,都是直接提,没有经过那些隐性台阶。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职务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但他们几位的成就确实离不开写、得益于写。在我身边,有很多 “一鸣惊人”“一文得道” 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至于有的人为什么一直在写材料的岗位上受煎熬?我不否认有那种 “领导用顺手了,不舍得放手” 的“职业悲哀”,但这样的情况着实不多,多数领导都懂得该如何激励人才,这样的领导才有人跟,跟的人才会尽心尽力去辅佐他(她)。我想,更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有的人材料写了不少,但质量不高、进步不大;另一个可能是有的人 “光会写材料”。请记住:
我们要想在机关单位 “脱颖而出”“出人头地”,不能不会写材料,也不能光会写材料;
材料写得好的人,不一定仕途走得顺利,但是不会写材料,仕途的路子一定是很窄的;
会写材料只能成为提升的加分选项,而不是唯一选项。
这其中的道理,我也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琢磨。
第二种心态是 “自轻”。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 “不是写材料那块料”。确实,你得首先是块千锤百炼的 “好料”,才能写得好材料。但是,大家也不能妄自菲薄,其实在座的每个人都有当写手的潜质,只不过有的人把 “潜质” 变成了“显质”,就像我;有的人 “小宇宙” 还没有爆发而已。
有人做过统计,1000 个汉字就可以覆盖 90% 的书面材料,2000 个字可达 98%,3000 个字就到了 99%。
在座的同志,有谁会用的字不超过 1000 个?有谁认识的字不超过 2000 个?没有吧!所以我说大家都有这个潜质。
但是,潜质毕竟只是潜质,要让你的 “小宇宙” 爆发,你得点燃自己内心的激情。
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四大 “经营之圣” 之一,他在《干法》一书中,把人分为 3 种类型:第一种是 “不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第二种是 “可燃型”,一点就着;第三种是 “自燃型”,没人点自己就能熊熊燃烧。
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这 “第三种人”,无需扬鞭自奋蹄。
也有的人,一开始对写材料挺有信心,但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甚至写的稿子老是被 “枪毙”,写来写去过不了关,改来改去出不了彩,慢慢就失去了自信。
我就有过这样一位同事:他学中文出身,大学毕业后,靠着一支笔,一路写进了市委机关,当上了科长。后来,他被调进了我所在的省直部门,进了专职写材料的处室。到了新单位新岗位,一开始,他写材料的热情还挺高,但一连写了好几次材料,他的稿子都被领导 “毙掉” 了,讨论稿子的时候所提的意见也很少得到采纳,一下子自尊心就受伤了,似乎自信心也崩塌了。再遇到写材料的任务,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讨论稿子总是一言不发。结果,他很快被调整了岗位,而且名声也坏了。
很多人都听过 “屡战屡败” 与“屡败屡战”的典故,这两个词所用的字完全一样,但顺序不一样,反映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写材料,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很难做到“一稿过”,必须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和毅力,有打翻身仗的信心和决心。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宝贵的是不怕失败和不忘失败,最值得骄傲的是从成功中走出来和在失败中站起来。
至于那些觉得自己的付出与进步不成正比的同志,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是不是有待改进,另一方面要记住两个定律:
一个叫 “竹子定律”。据说,一棵竹子,前四年只能长 3 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 30 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 6 周时间,就可以长到 15 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把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所以,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另一个叫 “荷花定律”。一个荷花池,第一天开的荷花很少,第二天开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如果到第 30 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第 15 天?错!是第 29 天。这就是荷花定律,也叫 30 天定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毅力。
第三种心态是 “应付”。在机关单位,甚至在我身边,“应付式写材料” 的人从来都不少,他们对材料不求 “过得硬”,只求 “过得去”,抄袭勾兑者有之,改头换面者有之,乾坤挪移者有之,移花接木者有之,粗制滥造者有之…… 凡此种种,表现不一,归根到底都是消极应付、不负责任。
WM 部长有一句名言:接手的工作要用尽全部力气,出手的工作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我们在机关单位写材料,一般要过好多道关,要搞 “接力赛”。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按 WM 部长说的去做,做到这个份上,我相信我们的文稿质量、大家的写作水平乃至工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RZ 同志创造了一个词,我非常喜欢。有一次,他对我说:“我交的稿子不一定能达到您的要求,但我可以保证一点——我交的每一篇都是‘良心稿’。” 他所说的 “良心”,我认为不完全是 “责任心”,我觉得比责任心境界更高。责任心一般是对做事而言的,良心则是对做人来说的。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啊!
第四种心态是 “畏惧”。写材料有 “三怕”:一怕苦,二怕难,三怕写好了脱不开身。“第三怕” 前面我们讲过了,这里简要讲一讲 “前两怕”。怕苦,本质是 “思想庸懒”;怕难,有 “思想庸懒” 的成分,也有 “本领恐慌” 的成分。在前面的交流发言中,NN 市委 ×× 部的张亮同志第一个发言,他是 “部队大学” 毕业的,一上来就说,当年在部队,很多同志宁愿跑个五公里武装越野,也不愿意写一篇稿子。类似的情况在机关单位也不鲜见,有的同志宁可组织十次活动也不愿意写一篇稿子,有的宁可出差一个星期也不愿意整一份材料。这里面,固然有公文写作确实不容易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怕苦怕累怕折腾。
医学上有个概念,叫做 “心因性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很多“文章病” 也属于此类。如果不能消除这种 “怕” 的心理,要想写好材料,无异于痴人说梦。
“苦不苦,想想机关作八股;累不累,想想写手遭的罪。” 写材料之苦之累是客观存在,更多的是主观感受。我经常说,“辛苦” 不苦,“心苦” 才苦;“艰苦” 不苦,“煎苦” 才苦;身体的累容易恢复,“心累” 很难调整过来。其实,一个人感到苦和累,很多时候都是心态出了问题,只要把心放大一点,就会 “吃苦不觉得苦,受累不感到累”。
前两年,有一副对联在网上炒得挺热,被誉为 “2017 神联”。
上联:若不撇开终为苦
下联:各能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这副对联很有深度。“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 “苦” 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 “名” 字;一撇一捺即 “人” 字。其中的道理,对于我们参透 “苦乐观”“名利观” 很有帮助,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
“打铁不离砧,讲道不离身。” 我想,关于写作心态、写作状态的问题,我们请来的老师多多少少都会讲到。就算是不讲,只要他们还默默地、兢兢业业地干着这个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注解和证明。
王沪宁同志是我们材料界的标杆性人物,他说过一句话:“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 我们请来的这些老师,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笔耕、孜孜以求、不计名利。他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一部有故事有情怀的书;他们每个人的笔下心底,都有一口激情喷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思想油田”。请他们来讲课,就是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身边典型,具有不教而教的作用。
最后,我再简单讲一讲改变写作生态的问题。×× 部作为为党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能部门,很多工作都有导向作用。×× 部重视培养写作人才,×× 部关注到了写作骨干,就会有更多单位、更多领导对写作重视起来,把更多目光投向大家,就会有更多优秀的写作骨干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出来、培养起来、使用起来,就会形成良好的写作生态。这就是我发起举办这个培训班的初心。
关于这个班的教学设计、课程安排,大家手上都有《学员手册》,里面写得很清楚,我就不多说了,这里简要说明 3 点:
第一,我们为办好这个班下了大力气,无论师资配备,还是教学组织,都非常用心,努力做到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如果有考虑不到不周的,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努力改进。
第二,这个班的课程排得比较满,多数晚上都安排有交流活动,大家还要写作业,确实挺紧张的。但大家要认识到,×× 部门办班,不是让大家来休息、放松的,不可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这是培养干部的一个渠道,也是激励干部的一种形式。现实中,有的干部一直在岗位上 “冲锋”,却得不到一次“充电” 的机会,“磨刀的不砍柴,砍柴的不磨刀”。我们办这个班,既是为了帮助大家充足电、磨好刀,以利再战,也是为了树立一种导向,优秀的干部就要优先培训,学得好才能干得更好。
第三,时间就像金钱,可以拿来消费,也可以拿来投资。如果你把时间花在吃喝玩乐、花在逛淘宝、聊微信上,那么这些时间就是用来消费的,过了就没了。反之,如果你用这些时间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工作、武装自己,那么这些时间就是一种投资,是在给自己的未来增值。
同志们,我们这个班叫做 “优秀年轻干部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每一名学员都经过各地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层层推荐,都很优秀,都是骨干。组织上把你们推荐上来,说明对大家非常认可,也是在重点培养。你们就像是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我省各地各条战线上。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 “黄埔班” 越办越好,让我们的材料战线人才辈出、蔚然成林!(8434 字)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307 适合讲 愿意听 记得住 用得上 ——讲话稿的四条写作心法
下一篇
305 谈谈装配式写材料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