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190 校园文化 根本在人——赴“双一流”高校引才宣讲有感之二
Words 4558Read Time 12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190
class
【新课导学】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看似与 “三好公文课” 讲授公文写作之道的定位不符,实际上却是在说明文道相通,正所谓 “有相隔的山,就有相通的流”,至少在“凡留心处皆学问” 这一点上,写公文与写其他文章是相通的。一次引才宣讲,连同第 183 讲、第 189 讲在内,催生了 “三好公文课” 中的三篇文章、三堂课,这也正是处处留心的明证。
我写过不少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论文,写下面这篇文章是一次新的尝试,写了好几个晚上(我好几天没有推新课了,除了忙于工作,就是在酝酿、构思和撰写这篇文章,希望与上一讲形成连载的效果),所花的时间不比写一篇论文少,原因就在于我不想把它写成论文,而是写成有思考也有趣味的文化随笔。
校园文化   根本在人
——赴 “双一流” 高校引才宣讲有感之二
notion image
前一段,我赴 8 所 “双一流” 高校开展引才宣讲,其间见缝插针、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了校园,有老校区也有新校园,与每所高校的校领导、中层干部、在校生和毕业生代表也有所接触,由此加深了对这些名校的了解。回过头来看,我对一所学校印象的深浅,与我所认为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成正相关系。也就是说,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搞得越好的,我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就越深。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龄超过十年的大学老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名曾经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我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作过比较深入的系统研究,在这个领域发表过多篇论文。但是,这次以一个 “校外人” 乃至 “圈外人” 的身份和眼光,连贯而集中地领略多所全国知名高校的校园文化,让我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就是校园文化根本在人——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是人,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成果的还是人。离开人去看校园文化,只能看到皮毛。
我在网上看见过一组笑话,讲的是清华学子与北大学子的不同。这里摘上几则:
——情书。清华男生腼腆地说:“你就别逼我写情书了!还不如多写几个方程式。” 北大男生在女生楼门前失魂落魄地唱 “only you”,差点让楼长给殴打了一顿。
——兄弟。清华男生老实巴交,见到同性就喊 “兄弟”。北大男生自负矜持,同寝四年还是习惯直呼其名。
——帅哥。放眼望去,清华男生都很清爽,像甜脆小萝卜,透着单纯透着呆。北大男生略显憔悴,略显沧桑,寂寞难言。
——老师。清华男生辛辛苦苦给老师干活,“周末去给老师搬家呀!”“是!” 北大男生拿着导师的招牌出去虚张声势:“你看,我的恩师可是某某剧作家的资深研究学者!我帮你完成这个剧本,太易了!”
——上课。清华男生有课必上,逢座必占:“这个学期泛函难啊!过不了,系里肯定不给我学位!” 北大男生听了二十分钟,怅然推门而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的观点明显不如以往新锐了!” 然后去四教操场上读诗。
——食堂。清华男生:“我今天在食堂里吃了一个馒头,真是又大又好吃!” 北大男生回去写了一篇文章:论硬馒头与 ××× 之渊薮。
——澡堂。清华男生:“澡堂好挤呀!王大中校长,您那个万人大澡堂什么时候竣工呀?” 北大男生:“我们的澡堂在一楼,女生的澡堂在二楼,好几次我都在门口遇见她,哎呀,真是‘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这些尽管是笑话,但确实抓住了两校学子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突出特点。在我此次作宣讲的一所高校,一位校领导会见我们宣讲小分队的时候,也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老师交代一件事,北大的学生总爱问 Why——为什么干这个、不干那个?为什么这样干、不那样干?为什么让我干、不让别人干?…… 回答完一个问题,马上能冒出十个。
至于清华的学生,则往往是一言不发,先在心里问自己 How——如何把事办成,如何更有效率…… 然后拿出一个思维缜密的方案,抓紧付诸实施。
为什么大家谈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区别,不会拿北大的西校门、末名湖、博雅塔、翼然亭、勺园与清华的二校门、大礼堂、近春园、古月堂、闻亭等作对比,也不见得会拿两校的校园面积、办学规模、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等作对比,原因就在于两校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在于学生这个特殊的产品。没有师生的校园是空壳子,显不出人文特质的校园文化是花架子。
什么是校园文化?一千个人可能会给出一千个答案。俗话说:“人有‘三宝’精气神”。在我看来,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是师生员工共同塑造和表现出来的精气神。
在这次宣讲所到的高校,我看到和感受到了各具特色、各有其美的校园文化,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天津大学的校园文化,因为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部围绕人来展开,我在那里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对学校的历史、校园里的景物、知名的校友如数家珍,一言一行中洋溢着一种满满的爱校荣校的自豪感。具体来说,有这么一些特点亮点:
——处处体现育人为本、方便学生。在天津大学,我参观的是北洋园校区,占地 3650 亩。据分管校园建设的校领导介绍,这个校区建设规划的核心理念就是育人为本、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目标是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一大特色就是学院(学科)组团与功能组团相结合,每个建筑组团都安排有教学楼、宿舍楼和运动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要,学生不用长距离来回奔波,所以校园里很少见到自行车。在这个校园里,被师生誉为 “最美建筑” 的是图书馆,其外观非常现代,通体采用玻璃幕墙,但空间设计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的庭院模式,充满了书院气息。据说,这座图书馆里有 4300 个阅览座位,还有 400 多个休闲座椅,多是环墙而设,不仅采光好、能看到风景,而且“学生怎么舒服怎么来”。图书馆里,有极具现代色彩的多媒体阅读区,也有为方便学生苦读而专门设置的晨读室、通宵自习室。在这个校园里, 还有一点比较特别的,就是很多建筑旁边都设计有浅浅的注水洼地,看起来像水池,实际上非常浅,既有水池的作用和效果,又非常节水、非常安全,还很容易打理。
notion image
——处处体现 “我们的校园我们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老师在陪我参观北洋园校区的时候,介绍说:这个校区最大的特点就是 “我们的校园我们建”,除了一栋楼,其他的楼都是校友设计的,就像图书馆,由校友、国家级建筑大师周恺领衔设计,88 级校友郑东捐了 5000 万元,所以命名为“郑东图书馆”。在天津大学的卫津路老校区参观校史馆的时候,我在“时空隧道” 里看到了一张老照片,画面是一个建筑工地,很多师生模样的人挖的挖、扛的扛,干得热火朝天。据介绍,当时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学校连民工都请不起,就决定自己动手建设教学楼。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被誉为“大国工匠的摇篮”,人才济济,当时建的楼质量杠杠的,至今仍在使用。2017 年 10 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80 华诞之际,该院主办的国际建筑教育论坛,主题就是“我的大学”。据说,北洋园校区里的树木大多也是校友捐赠的,是哪个省份的校友捐的,这片林子就以哪个省的名称来命名。
——处处都有校园故事、师生故事、校友故事。我参观天津大学校史馆的时候,讲解员是一名研一的女生,讲得非常好,流畅、生动、细致入微,而且面对我的提问对答如流。据说校史馆所有的讲解员都由在校生来担任,这份义工不仅能锻炼学生,还能加深学生对母校的了解和感情,强化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在校史馆里,我拍下了不少令我震惊的相片,其中有创作于 1935 年、至今仍在传唱的《北洋大学校歌》,有北洋大学时期纯英文的学生作业(不是英语作业),还有从文字、函数式到绘图都工整如印刷品的 “土三甲” 班学生作业,充分体现了 “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 这一始于北洋大学时期的治学方针。天津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其校史馆的陈列品之丰、资料收集之细,为我迄今仅见,让我当场发出了 “一部天津大学史,半部中国高等教育史” 的感叹!
notion image
天津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还有生动的故事。在镌刻着 “实事求是” 的校训石旁,我知道了这块重达 260 吨的巨石之下,掩埋着采自史上其他校区的泥土,寓示着文脉的延续;在 “三问桥” 畔,我仿佛听到了老校长张含英对实事求是发出 “懂么?会么?敢么?” 的连珠 “三问”;在“牛顿苹果树” 下,我听说了这棵树源自英国伦敦的牛顿故居,她的母体就是 300 多年前那棵掉下苹果砸在牛顿头上、让这位科学巨人灵感突至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 的神树,这棵苹果树已成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也成为天津大学硕果累累的写照;在 “天津大学星” 的星光下,我了解到天上真有这么一颗编号为 8917 小行星,它的名字是校友起的,得到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发布认可……
有人说:“没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是苍白的、生硬的。好的校园应该是故事校园。用故事的方式承载文化、留存文化、传播文化,校园文化便会因故事而柔软,因故事而传播久远。” 这一点,在天津大学得到了充分体现。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在天津大学,我懂得了校园文化的本质是 “化人”。在这里,一草一木都是育人资源,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学内容,一景一隅都是天然的教室和讲台,整个校园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每时每刻都在无声地讲着课,告诉你这所学校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在天津大学,我领略了校园文化的无穷魅力。文化的作用在于 “化”,文化的魅力也在于 “化”,前者是 “化育”,后者是 “变化”。文化形态是多样的也是多维的,可以物化为一本书、一栋楼,也可以隐匿为一种氛围、一种气息、一种品位、一种格调,文化最神奇的地方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人时时处处都感受得到。
在天津大学,我找到了校园文化的根和魂。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了营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塑造师生群体人格。与其说校园文化植根于一所学校的历史,不如说它植根于师生的奋斗。当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学校做点儿什么的时候,他(她)就与这所学校、与其独有的校园文化产生了生命链接,校园文化由此便成为他与学校之间的 “精神脐带”、成为构建和连通学缘关系的 “文化血脉”。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文艺创作要 “见人、见事、见精神”。我想,天津大学的校园文化,就是师生共同实施的这样一种文艺创作。
notion image
要说不足,当然也有。在天津大学的北洋园校区,几乎所有的建筑外表都是清一色的泥红色,据说这是市规划局的硬性规定,不仅天津大学的新校区是这样,周边整个大学园区都一样,不按规定办就不让学校的规划通过审批。在我看来,这样的规定从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懂教育、目中无人的 “傲慢与偏见”,一股官气十足的 “文化霸蛮”。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大学要办出水平,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而一所学校要办出特色,校园文化必须有特色。一所学校一个主色调勉强还可以说是特色,千校一面还能称为特色吗?推而广之,一座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的所有建筑都是一个色调,会让人觉得美还是单调?“文革”的时候,人们的服装 “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虽然不美,至少还有“老三样”(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老三色” 可选。而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造功能的高校,却对自己的建筑色调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可惜,可叹啊!
当然,这处败笔、这道 “见物不见人” 的硬伤,也可以作为官僚主义的活教材、校园文化建设的反面教材,这也是天津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极意义。(4132 字,2018 年 11 月 1 日完稿)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191 我在南开讲写作——“写作学习法”漫谈
下一篇
189 宣讲归来话“讲法” ——赴“双一流”高校引才宣讲有感之一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