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191 我在南开讲写作——“写作学习法”漫谈
Words 7560Read Time 19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191
class
【新课导学】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不够成熟,在 “差同学” 的鼓动之下从重点中学转回父母所在 “三线” 企业的子弟学校,怎么考我都是第一名,没有太多竞争压力,加上贪玩,结果高考只考上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尽管我对南开大学这样的名校充满向往,但很可惜,自己不够努力,错过就错过了,人生没有回头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没想到,这次到 “双一流” 高校作引才宣讲,使我有机会登上了南开大学的讲台——不止是作宣讲,还应邀给学生上了一堂讲座。当不了名校的学生,我在名校过了一把“老师瘾”,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多多少少弥补了自己当年的心理落差。
我在南开讲的这堂课,得到了师生的好评,有好几名学生自发地写了听后感(名校就是名校,学生学习上的自觉性主动性就是强),后来学校专门转给我看。其中一名学生写道:
成老师(注:这是我改的,原稿写的是我的职务)在讲座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比起公务员的身份,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听完这次讲座收获很大,首先是对公务员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前以为公务员每天都做同样的工作,很无聊,听完讲座以后才知道,公务员是一个很累、很忙的职业,认认真真工作也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是对公文写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成老师把自己探索、积累出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让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老师介绍的 “写作学习法” 除了在公文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外,对其他职业以及我们的学习也同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成老师还分享了 “三好公文课” 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持续学习公文写作和 “写作学习法” 的机会。总之,收获的喜悦无以言表,非常感谢成老师的分享!
为扩大受益面,也给这次讲座留下记录,今天我把在南开作讲座的讲稿提纲拿出来分享。这类讲稿我存有很多,今后会不时推送,希望微友们喜欢。
“写作学习法” 漫谈
成    文
(2018 年 10 月 19 日)
notion image
我这次来南开,主要任务是就 GX 定向重点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开展政策宣讲,这个任务今天下午已经顺利完成了。
前两天,我接到学校邀请,让我 “插空” 为“青马班”的学生作个讲座。说实话,这个任务来得挺突然,也很意外,尽管我欣然答应了,但到现在还没弄明白学校为什么向我发出这个邀请。我琢磨来琢磨去,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我懂大家;二是我身上有故事。
先说懂大家——我和大家算半个同行。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专业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我在 GX 中医药大学当过 10 年老师,其间一直主讲思政类课程,还参与过多部此类教材编写,发表了几十篇论文;2005 年以来,我作为兼职硕导,也带过 10 届这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在 GX 高校工委宣传部、教育厅思政处工作过,这个部门对 “青马工程” 负有指导的责任。
再说一说我身上的故事。无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化学习,还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工作,我都算是半路出家,因为我本科学的是中医。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母校、GX 高校工委和教育厅、党委 ×× 部 3 家单位工作,其间到共青团 GX 省委挂过职,被抽借到省政府办公厅帮助工作。当年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当一名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并没有从政的打算,但先后 5 次被上级部门看中,启动调动程序,其中 3 次拒绝成功,2 次 “被迫” 接受。尽管我学中医出身,但参加工作 23 年来,始终与文字工作不离不弃,写出了一些名堂和名气,看来这辈子都要吃这碗饭了。
回过头来看,我之所以能够一次次转行转岗,而且还转得比较顺,主要得益于写作。对我来说,写作绝不仅仅是写作,也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集学习与研究、阅读与思考、总结与分享等于一体,是一种行动学习,更是专业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应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规划,至少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否则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盲目的。作为 “青马班” 的学生,大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可能集中在从政、从教和从事学术研究 3 条路上。无论走其中哪一条路,学会写作、坚持写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在体制内工作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更是求职择业晋升的 “敲门砖”、助力职业发展的 “金刚钻”,能够让你在事业的道路上实现 “撑杆跳”。
今年 5 月,媒体上有一篇关于清华大学的文章引发了热议,文章的题目是《名校大学生,写作也不行!“写作与沟通”缘何成为清华所有本科新生必修课?》。据介绍,此举不仅是对 2017 年年底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对清华 “学生思辨与交流表达能力需要提升” 的回应,也是对当今人才培养的一种反思。我注意跟踪了一下,这门课程 9 月 17 日已经开讲,课程的定位是分析性和说理性写作,而不是文学性或学术性写作。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写作上要“补课”,要强化写作训练,我想其他高校的学生也是一样。从我这些年与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接触来看,普遍存在应用写作上的短板。
〖举例〗(1)某大学文学院基地班学生应聘。(2)某名校毕业生写材料。
我听过一句话:中文系不产笔杆子,文学院培养不出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怪象”?原因很复杂,值得高等教育界反思。
综合上面这些原因,我选择了 “写作学习法” 这样一个交流的主题,既想阐明写作是一种最重要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写作的方法。
主题之下是内容。今天我跟大家谈些什么呢?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讲的是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是这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故事,在这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学校里,有一位 “教授中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 陈寅恪,他的课经常吸引众多教授去旁听。他有一句名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我没有寅恪先生 “四不讲” 的水平和底气,所以这些年讲课的时候,奉行的原则是“四少讲”:书上有的少讲;别人和自己讲过的少讲;没有亲身经历的少讲;有了亲身经历,没有总结梳理过的少讲。
今天,我仍然按这样的原则,讲一些自己在写作中的思考和体悟。
notion image
一、懂得写作: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体会一:写作集练思、练笔与炼意于一身。
练思,就是思维训练。思维是大脑的体操,也是写作能力的核心。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在主讲《写作与沟通》导论课时也特别指出:“写作是思维的物化,写作训练首先是思维训练。” 写文章,把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3 个基本问题想明白了,剩下的事情不过是写字、打字。反过来看,写作中的难题,文章中的毛病,很多都出在思维上。无数事实证明:写不出,往往是因为想不到;写不顺,往往是因为想不通;写不深,往往是因为想不透;写不活,往往是因为想不巧;写不快,往往是因为脑子转得慢、思维反应慢。
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当思维能力还不足以满足写作需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思维空转导致头脑空白;二是思维单一导致思路狭窄;三是思维卡壳导致思路梗阻;四是思维掉线导致思路跑偏;五是思维乏力导致认识肤浅;六是思维混乱导致逻辑紊乱;七是思维固化导致写法老套。
邓小平同志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马列主义的精髓是原理,是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最管用的是思想方法。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强调要 “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要 “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们学习写文章,要记住:范文是别人的,好词好句也是别人的,你掌握了其中的思维方法,这才是自己的。再好用的写作模板和套路,再漂亮的观点和句子,都只能顶一时,学会了思维方法,才能用一世。
炼意,其实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是要找到最精准最生动的 “达意” 方式。在 “炼意” 过程中,应遵循 “疑—异—意” 的思维路线。
〖举例〗我的思维训练方法:(1)自我测试法。(2)辩词分析法。(3)列表比较法。(4)点读法。
体会二:好文章不仅仅是 “写” 出来的,更是 “逼” 出来的、“抄”出来的、“读”出来的、“想”出来的、“改”出来的、“熬”出来的,归根到底是 “养” 出来的。
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今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个片段:
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体会三:“写作 +” 是提升能力素质最有效的方法。
“+” 的含义是什么?不是嫁接,不是结合,而是融合发展。“写作 +” 至少应该是阅读、思考与实践(工作实践与写作实践)的深度融合。
2016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时,深刻指出:“融合发展的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 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怎样融合?有一位领导总结了一句话:“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 我把这句话改造为 “经常走读想,才会干写讲”。在医学界,有一种关于学习外科手术的说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外科手术的先驱者威廉 · 霍尔斯特德。他认为,要真正掌握一种手术方法,至少要 “看一场,做一场,教一场”。
二、热爱写作:培养、发现和享受 “写趣”
古语说:“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写文章是个公认的苦差事,在机关里做文字工作,俗称 “写材料”,更是苦上加苦。
苦在哪儿?有人认为,苦就苦在写材料的人 “工作辛苦、过程艰苦、生活清苦、感情痛苦、身心俱苦”。也有人认为,苦就苦在“想来想去下不了笔,写来写去出不了彩,改来改去过不了关”,“直到江郎才尽、山穷水尽还是无穷无尽”。还有人认为,苦就苦在“它不仅逼人、累人、熬人、伤人,还反反复复折腾人、折磨人”。凡此种种,怎一个“苦” 字了得?
写材料,熬的不仅是时间、资历,更是体力、心血、青春。我们常把劳动分成两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 “精力劳动”,它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劳心与劳力兼备,持续消耗一个人的精气神。这种劳动,虽然短时间内不怎么消耗体力,但因为脑力劳动的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而且这种消耗是蚂蚁啃骨头式的,它不怎么 “累人”,但特别 “熬人”。写材料,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劳动。
面对这样一个苦差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战胜苦难的最好方法是拥抱它。这里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道长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道长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
弟子说:咸得发苦。
道长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道长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今年 6 月,我在机关文稿写作培训班上作过一个开班动员讲话,题目是《你真想写好文章,只需要一个改变》。其中讲到,我们能不能学好写作、写好文章,甚至于干好任何工作,首先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现代著名作家丁玲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至于写作的方法,第一就是作者的态度。”
为什么态度这样厉害?因为它是一种心理能量,直接决定着我们行动的力度、用心的程度,对行为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态”是个会意字,繁体的写法是上 “能” 下“心”,这不就是 “心理能量” 吗?“度”,古代是一种计量工具,这说明人的心理能量也好,心的容量也好,都是有大小、可测量的。
其实,人的心理能量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正负之别,积极的态度产生正能量,消极的态度产生负能量。现代科学和无数事实早已证明,人类的心理能量不仅存在,而且效能巨大,对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所以,我们理应高度重视心理能量的开发,使积极正确的态度成为自主运行的 “发动机”,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心理动能。
正确的写作态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像写作能力一样,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我认为,培养正确的写作态度,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认识;二是兴趣;三是责任感。
——认识是态度、兴趣和责任感共同的培养基。态度、兴趣和责任感都是行为主体对客观事物或行为活动的主观感受,只有在亲身体验并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才能强化这种感受。没有对写作活动的正确认识,态度、兴趣和责任感不可能凭空产生。
——兴趣是态度的催化剂,可以加速态度的形成。很多人做事情主要凭兴趣,感兴趣的事就认真做,没兴趣的事就不想干,非干不可就应付着干。这一方面说明兴趣确实对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单靠兴趣解决不了态度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兴趣不全是天生的,而且它并不稳定,本身也是成长性的,需要不断培养壮大。
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少数人可能是天生的,多数人要靠后天培养。如果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兴趣得不到滋养,就会逐步耗散直至枯竭。只有用正确的认识来引导、用深厚的认识来培植,兴趣才能成长为热爱,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动能。
有人说:“工作的快乐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 我觉得这句话不全对,应该改成 “工作的快乐秘诀有两个:一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另一个是喜欢自己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在发展兴趣;喜欢自己做的事,则是在培养兴趣。
在多数人眼里,写作是一项既枯燥又辛苦的工作,往往一开始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人有趋利性,培养对写作的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好处。这种好处不一定是物质性的,也不完全是功利性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有力有效地促进个人能力上的发展。如果你在写作中尝到了甜头,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兴趣值” 就会越来越高,态度也就会越来越认真。
——责任感是态度的生根水,使正确的态度可以稳定下来,持久地发挥作用。单靠兴趣来维系工作态度是不够的,因为兴趣很善变,也很柔弱。无论写论文还是写公文,一段时间的学习热度、写作热度容易保持,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很难做到,非有大定力者不能为之。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定力呢?关键有两点:
一是把兴趣转化为乐趣,正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 雍也》)。我总结过写公文的 “四乐”:每当写出神来之笔、得意之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一乐也;文稿得到领导认可、顺利通过,没有来回折腾,自己暗自庆幸,二乐也;自己起草的稿子,领导在台上讲得精彩,台下的人听得认真,自己感到既欣慰又骄傲,三乐也;自己起草的文件发出去以后,各方面反映好,对工作有推动,心血没白费,四乐也。如果能够经常享受到这样的快乐,获得感、成就感必然大增,写起文章自然会更来劲。
二是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公文写作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职守写作,另一种是受命写作。工作职责、上级命令,首先都是压力而不是动力,但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来引导,外部压力就会转化成内生动力,转化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产生责任感。王岐山同志说过:“负责任的人能把冷板凳坐热,不负责任的人能把热板凳坐冷。”公文写作,尤其需要有这种 “把冷板凳坐热” 的精神!
能够心甘情愿地坐上十年冷板凳,这需要的不仅是动力,更是定力。所以,当责任感达到一定强度,它就会由动力升华为定力,就像练武之人功力大成、结气成丹。
三、学会写作:掌握写作的 “七个音符
大道至简,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音乐只有七个音符,却能谱写出千变万化的动人旋律。我把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概括为 “七个音符”,与大家分享。
——树立 “一个理念”:写文章应力求 “见人见事见思想”。
——打通 “两套原理”:坚持写作实践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文理与事理深度融合。
——把握 “三个关键”:摸清楚,想明白,写到位。
——牢记 “四个要素”:思想观点最重要,逻辑结构真奇妙,信息材料要用好,文字功底得打牢。
——做到 “五点要求”:写准确、写清楚、写通顺、写生动、写干净。
——搞好 “六类储备”:知识、信息与材料齐飞,能力、素质与经验并重。
——遵循 “七个步骤”:定位子、拉条子、备料子、搭架子、装筐子、填句子、修胚子。
学习写作,最重要的是掌握写作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说,上面这 “七个音符”,就是我的写作之道。
古人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 ·《道德经》);“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周易 · 系辞上》);“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集释》)。
每个人的 “道” 是不一样的,理解不同,运用也不一样,老子有老子的道,庄子有庄子的道,孔子有孔子的道。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写作之道就是个人经验。只要你的经验是正确的,符合写作规律,能够帮助你把文章写好,对你来说它就是 “道”。也有人认为,写作之道首先是一种追求,就是把文字工作当成事业干的信念,做到以笔为友、以文言志;“道” 更是一种境界,就是要有格物致知、甘于奉献的精神。我觉得,对 “道” 这样去认识也未尝不可,这样的追求就是常说的“道心”。
那么,对于这个给不了、看不见的 “道”,我们究竟该如何去“传” 去“得”呢?其实,答案就在 “道” 字里边。道,是先写一个 “首”,再写一个“走之”。“首” 就是脑袋,代表思考、领悟;“走之”,就是行动、实践。头脑不停地运行、思考,“道”才会产生;先有想法,再付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就可以 “得道”。“道” 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你感知了、领悟了,它就会成为你头脑中的思想,可一旦说出来,它就成了静止的、被固定的、一段暂时性的思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运转不息、扩展无际的 “道” 了。所以,我们可以教别人如何去求道、证道、悟道,但没有办法直接把 “道” 给别人,别人也拿不走。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在写作之路上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早日得到自己的 “道”。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192 思维方法是关键
下一篇
190 校园文化 根本在人——赴“双一流”高校引才宣讲有感之二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