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561 讲课是一门大学问——我对讲课的认识、体会和思考
Words 9101Read Time 23 min
2023-6-24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notion image
561
class
【写在前面】
无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 “三好公文课” 的课堂上,我都讲过不少课。大至一门课,小到一堂课,究竟该怎么讲,我有不少体会和心得,却一直没有系统整理出来。
2022 年上班的最后一天,我到市委党校,就如何讲课与市县两级党校的教师们作了一次专题交流。这里,特地把自己的讲稿摘要发送出来,在更大范围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此作为对过去一年所讲课程的特殊总结,也填补 “三好公文课” 的又一个空白。
讲课是一门大学问
——我对讲课的认识、体会和思考
(2022 年 12 月 30 日)
成    文
notion image
【核心观点】
“讲”与 “写” 既相通、相辅又相成。我的 “讲” 与“写”,一直是 “互生关系”——讲我所写、写我所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让我享受到很多复利,形成了良性循环。“讲” 与“写”之间,相通的是底蕴积累和底层逻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它们所依托的知识积累、逻辑思维是相通的,甚至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相辅,就是它们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至于相成,就是 “讲” 和“写”能相互成就,产生 “1+1>2” 的放大效应。
如果你把一件事情做一遍、想一遍、讲一遍,然后再写一遍,一定能更全面、更精准、更透彻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之处,也能够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今天我到党校来,是来兑现承诺的——6 月份,我来这里调研的时候,说过有机会听一听老师们讲课,和大家一起,就怎样讲好课进行探讨交流,现在算是说到做到了。
在座的同志,大都是党校的专任教师,多数还是科班出身的,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不少同志还拿过这样那样的教学大奖。比如,上一周 H 副校长向我报喜,在全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第七届精品课评选中,我校 Z 老师的《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获评精品课,HZ 市委党校 T 老师的《一朵茉莉花一个大产业》获评优秀课,确实可喜可贺!
我在 “三好公文课” 中讲过一个道理——“欲知文章千古事,弄斧须到班门前”。要向高手请教怎样写文章,最好先在他面前耍上几招,这样他才好对症开方、因材施教。如果能与高手过上几招,受教会更多。这个道理是普适性的,也适用于讲课。今天,我就以这样的心态来和大家“过过招”,交换一些关于讲课的认识、体会和思考。
一、我的讲课生涯及其启示
我的讲课,和我写材料大致开始于同一个时段——1991 年,就读大学二年级的我,被学校任命为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学生通讯社副社长,分管校园新闻采编。从那时起,我一边 “带头写”,一边 “教人写”。后来当了团委宣传部部长、大学生通讯社社长,再后来当了校团委副书记,每年都会给新入社的学生记者讲课。
1995 年,大学毕业时,我留校工作,既当干部,也当老师。记得有一天,非常意外地接到教务处的通知,让我去领奖——原来,我在学生评教中荣获了 “教学考评优秀奖”,是所有获奖老师中年资最浅的。这得益于学生时代得到的锻炼,使我的讲课生涯开了个好头。
我在 ×× 学院当了 11 年老师,一直没有脱离过教学一线,同时一直是教学、科研、管理 “三副担子一肩挑”,还一直兼任班主任。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经历对我讲好课是非常有帮助的——“三副担子一肩挑”,让我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从不同视角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跳出教学看教学;兼任班主任,让我对学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按需供给、因材施教,还有了教学实践、管理实践的一方试验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加大党校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实行蹲点调研制度,组织党校教研人员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实际,加深对国情党情的认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这些培养渠道,我主张党校的教师还要适当带带班,不能把带班的任务都交给相对固定的组织员,每位老师一个学期至少要带一个班。就像高校教师没当过班主任就不能申报上一级职称一样,党校也可以探索建立这样的制度。
2006 年,我调到了 ×× 厅工作,同一年也获得了副教授职称。2009 年,我又调到了 ×× 部工作。尽管走上了从政之路,但我的讲课并没有停止——我担任过多年的兼职硕导,还经常应邀到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授课,多次在学员评教中荣获第一名;2017 年以来,由于没有更多时间出去讲课,我把自己的课程搬到了网上,开设了微信公众号 “三好公文课”。
我讲过很多课,但并不是什么课都会接、都去讲,我只讲自己学过、干过、管过而且擅长的。我还给自己定了个 “四少讲” 的原则——书上有的少讲,别人讲过的少讲,没有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的少讲,没有系统总结、认真梳理的少讲。
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全才”“通才”那是凤毛麟角,对多数人来说,做个 “专才” 更为可行。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俗话说得好:“千招会不如一招绝。” 作为党校老师,既要不断学新知新,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又要坚持 “术业有专攻”,在教学、科研领域锚定一两个主攻方向,努力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努力掌握 “独门绝技”。
关于我的讲课生涯,最深刻的一点感受就是 “讲” 与“写”确实是相通、相辅又相成的。我的 “讲” 与“写”,一直是“互生关系”——讲我所写、写我所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让我享受到很多复利,形成了良性循环。“讲”与 “写” 之间,相通的是底蕴积累和底层逻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它们所依托的知识积累、逻辑思维是相通的,甚至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相辅,就是它们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至于相成,就是 “讲” 和“写”能相互成就,产生 “1+1>2” 的放大效应。
我非常认同一种说法:思想在头脑中是气态,讲出来是液态,写下来便成了固态。如果你把固态的思想再放到头脑中去回炉,气化出来的思想不仅会更为精纯,还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如果你把一件事情做一遍、想一遍、讲一遍,然后再写一遍,一定能更全面、更精准、更透彻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之处,也能够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二、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讲课应把握好八大要素——态度为先、效果为本,内容为王、思想为冠,观点为珠、逻辑为线,方法为重、语言为要。
由此可以引出我心目中的好课程标准:
1. 态度为先:精心备课,用心讲授。
凡事用不用心,效果大不一样。我曾在一堂课(《写和写不一样》,“三好公文课” 第 153 讲)中这样讲到: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说过:“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阅微草堂笔记》)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他的节目《圆桌派》上说过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去做,就会给所做的东西增加 “心灵附加值”;种种用心之处,可以通过所制作的器物传递,让别人充分感受到浸透其中的情感、心力和虔诚。说白了,就是用心做出来的东西,其中自有匠心,自己知道,别人也感受得到。就写文章来说,言为心声。用心写就的文字,天然地带有一种走心的魅力,会自动往人心里钻,让你与她心意相通,欢喜着她的欢喜,悲伤着她的悲伤。
请记住:有个词叫 “心营意造”,有句话叫“我手写我心”。“心” 字有三点,意味着专心一点、细心一点、耐心一点。
这虽然讲的是写文章,其中的道理却是普适性的。
我认为,做任何事情,态度都是第一位的。不正确的态度有千万种,正确的态度只有一种:认真。用心是认真的体现,认真是用心的代名词。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 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
我在干部学院讲过一堂写作课,题目是《你真想写好文章,只需要一个改变》(“三好公文课” 第 112 讲)。改变什么?态度!我在这堂课中讲到:
我们学知识、学技能,规律和方法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来打底,你对规律和方法掌握得再好,也不起什么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有十分水平,只肯付出 50% 的努力,写出来的文章只能得 50 分;你有五分水平,却付出了 120% 的努力,写出来的文章也可以得 60 分。你们看,“态度” 就是这么给力!
大家应该认识到:我们能不能学好写作、写好文章,甚至于干好任何工作,首先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现代著名作家丁玲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至于写作的方法,第一就是作者的态度。”
为什么态度这样厉害?因为它是一种心理能量,直接决定着我们行动的力度、用心的程度,对行为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态”是个会意字,繁体的写法是上 “能” 下“心”,这不就是 “心理能量” 吗?“度”,古代是一种计量工具,这说明人的心理能量也好,心的容量也好,都是有大小、可测量的。
其实,人的心理能量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正负之别,积极的态度产生正能量,消极的态度产生负能量。现代科学和无数事实早已证明,人类的心理能量不仅存在,而且效能巨大,对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所以,我们理应高度重视心理能量的开发,使积极正确的态度成为自主运行的 “发动机”,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心理动能。
昨天晚上,我在一个知名的读书类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也就是它的核心观点,说的是:哪有那么多 “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确实,每当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篇文章完成得不够理想,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把“能力问题” 作为宽恕的理由,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很多情况下,你的态度才是事情没做好的主要原因。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15 年 10 月起施行)中明确:
第五十九条 课程评估的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评估结果作为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在这条规定中,教学态度也是摆在课程评估第一位的。教学态度不是虚的东西,可以落得很具体、很实在,体现在从备课到讲课的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之中。比如,这么多年,我讲课的时候从不吃老本、从不炒旧饭,就像我写文章一样,力求每一篇都是新的。即使做不到全新,也要适当翻新,想方设法植入一些新的内容。即使就同一个主题连着上两堂课,我也会这样做。这就是教学态度的具体体现。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清 · 谭嗣同《报贝元徵书》)在我看来,求新求变首先是一种勇于走出心理舒适区、追求自我超越的态度,然后才是出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 效果为本:讲课,最根本的要求是有实效性。没有效果,就像手里擎着一弯好弓、拿着一把利箭,射箭的动作也很优美、很潇洒,但就是射不中靶子。所以,《条例》中也强调教师开展教学要 “有的放矢,力戒空谈”(第四十一条)。
3. 内容为王:教学内容应当符合教学要求和学员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吸引力。
4. 思想为冠,观点为珠:看问题要有认识深度和独到见解,观点鲜明且集中,如同思想王冠上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5. 逻辑为线: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能够把观点、材料等紧密串接起来,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特别是中央党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 “集成” 和“总装”,多搞 “自主创新” 和“综合创新”。我体会,党校尤其是地方党校、基层党校以教学为中心,理论研究不是强项,不应强求教学内容上的自主创新,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 “集成”“总装” 和“综合创新”上。讲课所用的素材甚至观点都可以是 “拿来的”,但“集成”“总装” 的技术路线应当是自己的,其核心技术是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样的创新就是综合创新。
6. 方法为重:教学方式方法新颖、有效,与教学内容匹配度高,吸引力、互动性强。
7.语言为要:教师的形象和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态势语言)富有感染力。
据研究,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 7%,声调占 38%,另外 55% 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忽视教学语言包括肢体态势语言的自我训练、精心提炼,要掌握和适当运用一些演讲技巧,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但也要注意,讲课毕竟不是演讲,决不能把讲课当作演讲来对待,尤其是 “演” 的成分不能过多。
我在教学语言运用上的自我要求,或者说是追求,可以用 “平易近人” 这个词来概括——平白如话,易于接受,贴近实际,启人思考。各位老师听完这堂课,可以用这个标准来作评价。如果认为我的课达到了这个标准,效果还不错,那么,你也可以参照这样的标准来调适自己的教学言语。
在我看来,讲课、讲话、演讲,其中都包含一个 “讲” 字,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抛开内容不说,因为定位和功用不用,三者也有明显的区分度。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对三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讲课的艺术。
党校的老师讲课,在内容上、方法上既有与其他老师讲课的共性要求,也有其特殊要求。比如: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
第十九条 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教育培训为重点,并注重业务知识、科学人文素养等方面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
第三十条 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好课程推荐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21〕13 号)中明确:
(好课程)主要推荐以下五类课程:1. 政治理论类,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试行)》开发或更新完善的课程。2. 党史学习教育类,重点是结合庆祝建党 100 周年,帮助干部深入了解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课程。3. 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类,重点是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围绕 “十四五”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帮助干部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的课程。4. 基层干部培训类,以履职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符合基层干部工作特点,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联系服务群众、提升社会治理、应急处突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实用课程。5. 案例教学类,重点围绕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开发的课程,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实际开发的干部教育培训案例课程。
推荐课程须符合以下标准:1. 政治方向正确。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思想政治观点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 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务实管用,坚持问题导向,紧贴改革发展稳定热点难点问题,注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引导,有助于解决干部的理论困惑和现实问题。3. 教学方法适当。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切合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要求,与学员特点、现场环境条件等结合得好,有适宜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4. 授课效果良好。准备充分,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有思想深度,有清晰的学理分析,教学互动深入,课堂效果好,评估得分高。
这样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共性中把握特性、从特性中寻找共性,更好地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讲课的规律。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将服务大局与按需施教紧密结合,将上级所定、学员所需与自身所能紧密结合,不能简单投学员所好、一味地迎合学员。二是选题不宜贪大,内容不必求全,力求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三是注意结合讲课的时间要求——要写快,大写小;要写好,小写大。
我有这样两条写作经验:
机关文稿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3 种:块状结构,条式结构,自然结构。选用哪一种结构形式,既由内容决定,也与篇幅、讲话时长密切相关。
如果一篇稿子被扩展后篇幅超过原文一倍,或者被压缩的篇幅超过原文的一半,最好调整结构、重写一篇。否则,扩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把干饭煮成稀饭,压缩出来的文章就像是压缩饼干,虽然也能填肚子,但味道肯定不如现做的好。当然,重新拟稿的时候,原稿中很多内容是可以保留的。这样的改写,与其说是 “另起炉灶”,不如说是同样素材的 “回炉再造”。
讲课一定要做到量体裁衣。这个 “体”,是体量的意思。如果之前你就某方面内容讲过一课,时间比较充足,没过多久,让你就同样的内容再讲一次,但时间缩短了很多。这时候,你也应该把讲过的内容 “回炉再造”,而不是简单压缩。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形式必须服从服务于内容,防止形式大于内容。二是既要考虑 “教” 的因素,又要考虑 “学” 的因素,有助于增强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
比如,《条例》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但并不是说不讲条件、不辨情形,一堂课就要把这些方式都用上,一个不落。模拟式、体验式教学尤其要慎用,要有足够的仿真度、体验感才用,不要 “画虎不成反类犬”。
又如,课件现在已经广泛运用于教学。我们有些老师,尤其是刚刚学会使用课件的老师,喜欢玩一些 “小花样”,例如把文字设计成“出现”“飞入”“打字机” 等效果,自以为挺“炫”,但别人不方便看,还有可能转移注意力。
再如,我们小时候,非常佩服那些能够随手绘图进行演示和讲解的老师。但长大以后,我不再这么看——这也有炫技之嫌,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听众的时间。
还比如,党校教师应注重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这是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很多研究成果不宜直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而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节选,并对所选内容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决不是 “放到餐桌上就是菜” 。
举例说明:略。
我体会:教学内容可以有学术性,但不能学术化;教学语言不能书面化,最好一个层次,最多两个层次;教学内容不能 “满堂灌”;教学形式不要 “单打一”。
第四,教学是 “教” 与“学”的紧密结合、有机统一。所以,高明的讲课不是教师对学员的单向灌输,而应是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双向奔赴”。要善于调动学员的参与热情,发挥客体的能动作用。
教育学中有 “双中心说”“双主体说”。比如,有学者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从受教育过程来看,教育对象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也有学者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成长。这些学说,有一定程度的共识,也有一些争议。在我看来,都是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都是主体就意味着没有客体。所以,我更倾向于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但作为客体、作为对象的学生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也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形成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如何激发学员的兴趣?我的经验是:(1)故弄玄虚卖关子;(2)按需供给找卖点;(3)将心比心求入心。
如何引导学员?我的经验是:(1)善于运用平等交流式的语言;(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给学员以思考的空间;(4)让学员自己教育自己;(5)给学员提问和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三、几点 “形而上” 的思考
前面所讲的 4 点,实操性比较强,偏向于 “法” 和“术”。接下来,我想再讲几条 “近乎道” 的思考。
第一,不要把讲课当作一项技能,而要当作一种艺术、一门学问。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就是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更要努力彰显 “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润泽”。
从学问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名教师,你的学识、你对所讲问题的研究思考要经得起问——既要经得起学员提问,更要经得起自己对自己的审问,乃至历史和实践的考问。
第二,讲课,于学生是一种教学方式,以 “教” 会学生 “学” 为目的;于自己首先应当是一种 “学教方式”,以“学” 会怎样 “教” 为前提,必须以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教学方法的学习训练作为支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唐 · 韩愈《师说》)这一职责定位,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有惑必解,还要善于运用 “传法”“授法”“解法”,这些都是“教法” 的具体化。
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也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的,没有经过当老师的专业训练、系统训练,而要当好老师,就需要自觉补上这一课,不能完全靠自己 “摸着石头过河”,这样效率太低、过程太长。我在高校工作的时候,长期订阅《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学生工作》等杂志进行学习,还购买了大量教育史、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著进行研读,这对于我搞好教学非常有帮助。还有,多参与一些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多听一听别的老师是怎样讲课的,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也大有助益。
第三,教书不忘育人,要当 “经师” 更为“人师”。
知识的传授必须与做人、做事道理的传授紧密结合、深度融合。近年来,教育界大力推广 “课程思政”,目的就在于让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这种“课程思政” 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党校和党校的老师。
第四,学贵明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要把知识的识记当作教学的重点,而应该尽量教会学员学习的方法和一门学科的规律。作为党校的老师,要善于讲道理,更要讲出学理、哲理,引导和帮助学员不仅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员需要——我们的学员都是成年人,很多还是领导干部,不是小学生,党校尤其是基层党校的教师限于“先天不足”,在经历和阅历上也许还不如学员,见过的“鱼” 也许还不如学员见过的多、见过的大,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系统解剖这些 “鱼”,去收集、梳理、总结和研究“渔” 的问题,理应学会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第五,既要树立 “有教无类” 的理念,又要善于对学员进行分类指导。
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实际上属于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和处理问题的不同侧重点——前者强调的是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一类人都要一视同仁;后者强调的是对学员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分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党校的学员来源广泛,涉及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决不能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份讲稿或一个课件 “包打天下”。每一个班,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需求调研,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内容,提高供给质量,不能“一头热” 式地安排,也不能拿已有教学模块和现成的课程简单拼凑。
第六,最高明的讲课在于不教而教。
作为老师,他(她)的最大作用不在于教给了学员什么,而在于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引导学员自己去学习已有的知识、探索未知的世界。(8460 字,有删改)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562 大爱只痛成追忆——深切悼念恩师陈慧侬教授
下一篇
560 明目的 捋关系 辨情形 做减法——例谈公文文种选择的思维方法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