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大爱只痛成追忆
——深切悼念恩师陈慧侬教授
成 文
陈慧侬,1940 年 2 月出生,广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首届全国名中医,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三批、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陈慧侬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 59 年,是享誉全国的中医妇科专家,更是用仁心仁术福泽千万个家庭、被不孕不育症患者交口称颂的 “送子观音”。
陈慧侬教授是我和妻子共同的老师。对我的妻子,她不仅有师徒授受、学术再造之恩,还像女儿一样关心爱护。读大学的时候,陈老师上过我们班的课,但课时不多,加上参加工作后我又改了行,并没能从她身上学到多少专业性的东西。得益于妻子拜在陈老师门下,反倒是大学毕业多年之后,我对陈老师接触更多、了解更深了。虽然我没能从陈老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医术,却深深体会到一位功成名就的老专家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永不停步的钻研精神,一位慈悲为怀的医者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念念不忘治病救人的大爱情怀,以及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师对学生晚辈无微不至关爱提携的呵护之心…… 爱因斯坦说过,“当你把学校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读大学的时候陈老师教给我的东西,到现在我基本忘记了。而她近些年不教而教的熏陶感染,却让我收获了许多,足以终身受教。
1 月 5 日凌晨,敬爱的陈老师 “走” 了。从出现 “阳” 的症状到猝然离去,可能也就十来个小时,这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奥密克戎的可怕。4 日晚上,妻子听说陈老师 “阳” 了,赶紧和我的大学同学、陈老师带过的博士后卫红一起,去到家中探望陈老师。考虑到陈老师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又患有多种基础病,恐怕经不起病毒的折腾,她们打算好好劝一劝陈老师,让她接受住院治疗。万万没想到,刚到陈老师家里半个小时,陈老师的病情就突然加重,虽然叫来了救护车,但已无力回天。我的妻子和卫红同学,一个是副主任医师,一个是医学教授,眼看着敬爱的老师溘然西去,那是怎样一种悲痛?人世间最大的无奈,莫过于我就在你的身边,但却无能为力。
明天上午,我们就要为陈老师送行。回想起我看到的、听到的关于陈老师的点点滴滴,心里有多少浓浓的情,此刻就有多少沉沉的痛。在这里,谨以我最擅长的方式,记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表达我们全家对陈老师的感念与哀思。
只要患者需要我,我就没有退休的那一天
对患者,陈老师是那样的用心。
陈老师早就过了退休年龄,但她说:“只要患者需要我,我就没有退休的那一天。” 即便进入了耄耋之年,她仍然坚持每周出诊好几次。我一次次劝她多休息、少出诊,她总是笑着点点头,然后该怎么出诊还怎么出诊。
我多次去过陈老师主持的学术传承工作室,每次去那里,即便到了饭点,病人都还是满满一屋子。医院和诊室怕累着陈老师,一直实行预约挂号和限号,但慕名而来的患者太多,她总是一次次加号,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看病的时候,她总是悉心问诊、细心号脉、潜心配方,看得很慢很细,还经常连续工作不休息。对待患者,她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相待,一样和蔼可亲,而且用药简便廉验,从不开大处方。2018 年 10 月,陈老师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被国家卫健委和中央文明办授予 “中国好医生” 荣誉称号。
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后,随着病毒感染者越来越多,医院为了保护老专家,逐一通知他们暂时停诊。陈老师虽然按要求在医院停了诊,但考虑到有些病人求医心切,特别是外地的病人来一趟不容易,她还是在工作室开了诊。12 月 31 日,2022 年的最后一天,陈老师结束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出诊。元旦那天,我和妻子上门看望陈老师的时候,她还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 “偷偷” 开诊的事情,说家里其他人都 “阳” 了,她这个年纪最大、体质最弱的人唯独没有“阳”,看来疫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我当即劝她还是要严密防范,少跟外人接触,春节之前最好不要开诊了。未曾想,仅仅过了 3 天,新冠病毒就猝然带走了她早已孱弱不堪的病体。
去年 6 月初,我因为连续工作了 40 多个小时,在岗位上发起了高烧,浑身发抖,被同事送去医院输液。陈老师从我妻子那儿得知这件事,专门给我发来微信语音留言,一连发了好几条,说你年纪也不小了,要多用一点时间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太劳累了,掏空了身体,当然工作为重,但是身体第一。她知道我们也担心她的身体,当时还表态说,我会努力长寿下去,还有很多事需要我做。
今天,我把陈老师发来的语音留言翻出来,一连听了好几遍,并逐一收藏起来,转成文字记录下来。暖心的话语犹在耳边,那位慈祥的老人怎么就不在了呢?陈老师,您对患者那么上心、对我们一家如此关心,怎么就不能多关心一下自己呢?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妻子给我看了一段发在网络上的视频。视频中,陈老师正在接受采访,她说:“我已经 80 多岁了,本来不应该再在这个岗位上了,但我老是想到我的病人。而且,更重要的,病人高兴,我才能高兴;她有孩子了,我才高兴。所以,很早我就把学中医作为我这一生的追求,用这个本事来为妇女服务。” 陈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陈老师去世当天,她所工作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在医院网站上发了一篇悼念文章,其中配有这样一张照片:陈老师坐在一张大大的书桌前,书桌上平摊着很多小孩子的照片,密密麻麻的(我数了一下,有 40 多张),陈老师面带微笑,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宝宝们。我还注意到,这些照片的摆放方向是朝外的,想来陈老师正在向旁人展示这些她最引以为荣的成果。
去年,我和妻子一起,与陈老师合作了一本学术专著,书名是《全国名中医陈慧侬教授中医妇科心悟》。我在前言中写道:
陈慧侬教授从 1959 年开始研习中医,迄今已逾一个甲子。60 多年来,学医、行医、传医,成为她职业生涯的全部。这样的 “心心一艺”,造就了她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心悟”,正是对陈慧侬教授在医学之路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写照,也是对其精神品质的弘扬。后汉书中说:“未悟见出,意不自得。” 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尤为注重“悟”,尤其需要“悟”,这是命名的又一个考虑。
这本书的内容全部源于陈老师,从书稿到装帧也全部经她审定,就连出书的费用也是陈老师从项目经费中支持的。遗憾的是,这本书虽已付梓,直到陈老师匆匆离去,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印刷。这两天,我们请出版社赶印了 10 本样书,请陈老师带着走,也以此略表继承发扬其遗志之心。
陈老师的外孙汤米满怀悲痛给姥姥写了一份悼词,其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 我的恩师,他的姥姥,这一生追求仁德,也实现了仁德,看病看到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天。我想,她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心里尽管有种种不舍,但一定是无怨无悔的。
我有唐装,可以自带服装参加收徒仪式
对学生,陈老师是那样的用心。
我的妻子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是一家西医医院,在专业上一度 “全盘西化”。从 2006 年起,她每周一两次跟随陈老师侍诊抄方,2018 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陈老师的学术继承人,2021 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结业考核,虽说出师了,跟师学习仍在继续。一位名家大师,16 年如一日地培养一个弟子,这是怎样的大恩大德?陈老师对我的妻子恩宠若此,我们全家永志在心。
我听妻子说,陈老师非常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医学衷中参西录》《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血证论》等经典著作,广泛涉猎内外妇儿诸多学科。教授学生时,她每每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常常教诲门人弟子必须多读熟记经典,站在先贤肩上,积学储宝,学以致用,印证于临床,不断吸收、领悟和总结、发扬。
陈老师是中医大家,但她并没有任何门户之见,不仅专门到西医医院进修过整整一年,还非常注重了解西医妇科学术前沿的知识和成果,经过数十年学习积淀和经验积累,形成了 “衷中参西,病证相合” 的学术特色。陈老师看病的时候,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善于借助西医的检测手段准确监测疾病的转归、判断其预后,所以疗效更加确切。
临床带教的时候,陈老师不仅毫不藏私地传授自己的经验方,还总是见缝插针讲解医理、传授心得,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数十年来,陈老师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培养的研究生和学术继承人、留学生、进修生等有 400 多名,多数已成为颇有建树的中医学者、享誉一方的医学专家。2011 年,陈老师被所在医院授予 “终身成就奖”。2016 年,她又被广西中医药大学授予“40 年教学楷模” 称号。
我的妻子幸运地成为陈老师的入室弟子,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陈老师的学术继承人之前,早就拜在了她的门下。当年正式拜师的时候,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医院可能是考虑到陈老师的身体出了状况,那一批师带徒,没有对她作出安排。集中举办拜师仪式前,陈老师专门找到有关负责同志,向他告了一状。具体负责这件事情的同志说,这一批带徒弟的老师届时都要穿唐装,衣服是统一定制的,来不及为您定制了。陈老师说,我有唐装,可以自带服装参加收徒仪式。医院拗不过陈老师,只好让她参加了。举办拜师仪式的时候,只有陈老师的衣服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也许是爱屋及乌,陈老师对我和我的女儿也格外关心。从我工作上的加班多少、岗位变动到身体上是否吃得消,从女儿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到备战考研的情况,她都经常过问。就连我喜欢喝茶这个小嗜好,她都默默记在心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拿上一些好茶叶。我在家里用的一个茶杯,也是陈老师送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特地用这个茶杯,泡上了陈老师元旦那天送给我的茶叶。雾气氤氲中,我仿佛又看见了敬爱的陈老师。这杯茶,特别苦,也特别香。
这些小摆件都是我自己挑的
对生活,陈老师是那样的热爱。
为了出诊方便,陈老师退休多年后,还一直住在医院家属区的老房子里。房子的装修已经很陈旧,但总是种着绿植、摆着鲜花,让人觉得很有生气。
这两年,受糖尿病影响,陈老师的腿脚经常出现淤肿,不像以前那么利索了。老房子没有电梯,女儿女婿为了照顾她的身体,前不久搬了新家。元旦那天,我在陈老师的新家里,注意到好几个地方都陈设着精致的小摆件,有代表悬壶济世的铜葫芦,也有红木材质的食盒、花瓶。我饶有兴致地问:“这些小摆件是谁买的?” 陈老师笑呵呵地回答:“都是我自己挑的。过段时间,我打算再去挑上一批呢!”
我和陈老师一样,都是学中医出身的,喜欢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东西。我家的客厅和书房里,也有不少四处淘来的小摆件,和陈老师家里的装饰风格差不多。我觉得,爱家庭、爱生活的人才喜欢摆弄这些。
我家客厅的醒目位置,摆放着两盆兰花。陈老师的工作室刚开张的时候,我也给她送去了一盆。兰花清秀出尘的气质、坚贞不屈的品格,我觉得和陈老师的气质品性特别搭。这篇文章写到最后,我想给敬爱的陈老师送上一首诗,是化用宋代文人陈著关于兰花的诗,“化” 得未必贴切,但与我此刻的心境很相符——
今日湖畔忆恩师,回头凝望更依依。
音容笑貌知何在,守住兰花泣看归。
陈老师,您一路走好!(4411 字,2023 年 1 月 8 日凌晨完稿)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1e7c3b6e-21a2-4635-9aaa-56290a160500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