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153 写和写不一样
Words 4922Read Time 13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153
class
【新课导学】
今天推送的这一课,主题和提纲都是半个月前我在延安学习期间琢磨出来的。当时看到几位读者在第 142 讲中的留言,有感而发、灵机一动,先想出了《写和写不一样》这个题目,然后继续往下想,想出了 5 个小标题,随手记在笔记本上。
把提纲变成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并不容易,这三四天,我一直在写,一有空就写。写到今天上午,总算是完稿了。因为是间断写的,担心风格不统一、语言不连贯,我又反复捋了几遍,这才敢拿出来与大家见面。
这种把突至的灵感、思想的火花随手记下来,合适的时候再放大成文,是我养成的一个习惯,我认为是好习惯,我的好几部书稿都是这样得来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真理。希望正在学习写作的朋友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
写和写不一样
notion image
前不久,我推出第 142 讲《公休脑不休,工游两不误——公休期间修改 3 篇机关文稿的启示》后,不少读者有感而发、纷纷留言。
微友 “八月” 说:“每天三班压的有点喘不过气…… 上午班,下午班,晚上班,这是近两年的常态了,除了睡觉就是在办公室弄文字,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撑下去。”
我回复:“有付出必有收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但是,你不能只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看路;不能拼命地砍柴,却忽视了磨刀——常看‘三好公文课’,可以帮你看清路、磨好刀。”
微友 “普罗米修斯” 说:“成老师,您有手下可以统筹调度,我们这些县级基层材料员只能自己熬。领导追着屁股要材料,同事在群里晒吃晒喝,其他部门对着我们冷言冷语,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我回复:“我写了 27 年稿子,前面近 20 年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在‘战斗’,就算现在也还经常冲到材料一线。你说的情况我也经历过,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微友 “平平” 说:“二十多年,唯有热爱,可以抵抗苦累。就凭这份热爱的感染,感觉写材料也不是那么难。只是一事不明,身边有些人也整天写材料,但是容易头痛。”
我回复:“只要用脑,头痛是难免的,关键是能自愈,而且症状和频次随着写作水平提高而减少。”
上面这三段留言,恰好反映了机关文稿写作的 3 种状态:一是 “疲态”,疲于应付,疲惫不堪;二是 “愤态”,愤愤不平,更愤不公;三是 “堵态”,思路不通,心里更想不通。中医理论有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头痛的病根不一定在头,有可能在心,属于 “心因性疾病”。
这些状态,根据严重程度,重则是 “病”,轻则是 “亚健康”。为什么同样在写材料,有人欢喜有人忧,几家欢乐几家愁?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和写不一样。
第一,“要我写”和 “我要写” 不一样。我们在机关单位爬格子写材料,多数情况下是受命写作。同样接到写作任务,人与人的心态不一样,状态就会不一样。有的人会想:“哎呀,我怎么这么倒霉,这活儿又被摊到了我头上!” 有的人则会想:“哎呀,机会来了,我一定要露一手,好好表现一把!”
前者的心态是消极的,状态是被动的。无论 “让写”“挨写” 还是“摊上写”,都是“被写作”,被领导“逼”,被职责“推”,被任务“压”,只有外在压力,缺乏内生动力,久而久之,疲而生倦、倦而生厌、厌而生烦,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是英格兰民谣中所说的那种“死循环”——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与此相反,对心态积极、工作主动的人来说,这叫 “得写”,心里满满是存在感、获得感。在他们看来,给任务就是给信任——“领导干嘛不把这任务给别人?给我就是相信我,相信我的能力,相信我能干好”;给任务就是给机会——是表现的机会,也是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想,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把写材料由受命行为变成自愿自觉的行为,心中有梦想,笔下有力量,无需扬鞭自奋 “笔”。
请记住:文字是有感情、讲感情、带感情的。带着负面情绪写材料,写出来的东西多少有些阴郁。反之,有激情的人笔下自然会传递激情,心有阳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天生地透着一种温暖
第二,“用笔写”和 “用心写” 不一样。好文稿是从笔下写出来的,更是从心泉中流出来的,清新自然、酣畅淋漓。用笔写,写的只是文字,再漂亮也只是浮华;用心写,文字就会注入感情、形成思想,成为生机勃勃的 “活” 语言、好文章。
老舍先生说过:“文字本身没有什么头等二等的分别,全看我们如何调遣它们。我们心里要先有值得说的东西,而后下功夫找到适当的文字,文字便有了力量。”
这个力量,是思想的力量,不是文字的分量。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但经常打交道的也就 2000 多个。有人做过统计,1000 个字就可以覆盖 90% 的书面材料,2000 个字可达 98%,3000 个字就到了 99%。同样是那么些字,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味同嚼蜡,有的人却能写就万千华章。所以,文字本身并不具备灵性,要让沉静的文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得靠思想这根 “指挥棒”,还要与文字交上心。
凡事用不用心,效果大不一样。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说过:“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阅微草堂笔记》)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他的节目《圆桌派》上说过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去做,就会给所做的东西增加 “心灵附加值”;种种用心之处,可以通过所制作的器物传递,让别人充分感受到浸透其中的情感、心力和虔诚。说白了,就是用心做出来的东西,其中自有匠心,自己知道,别人也感受得到。就写文章来说,言为心声。用心写就的文字,天然地带有一种走心的魅力,会自动往人心里钻,让你与她心意相通,欢喜着她的欢喜,悲伤着她的悲伤。
请记住:有个词叫 “心营意造”,有句话叫“我手写我心”。“心” 字有三点,意味着专心一点、细心一点、耐心一点。
第三,“弄文字”和 “写文章” 不一样。前面提到的微友 “八月”,说他(也许是 “她”)的工作常态就是在办公室里 “弄文字”,所以没有成就感,一直是在 “撑”。
我体会,如果只是把别人写的讲的录入电脑,编辑编辑、校对校对,干的活儿比打字员技术含量稍高一些,或是从别人那里、从书上网上零敲碎打地 “搬运文字”,为写而写、不带感情、缺乏思考地 “堆砌文字”,刻意卖弄、花里胡哨地 “包装文字”,甚至把写文章当作是文字游戏,都可以归为 “弄文字”。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有文而不成章。
“文章”二字,按照词典的解释,“文”即 “纹”,指“纹路”“纹样”;“章” 本指 “屏蔽”,转指“外表”;“有纹样的表面” 即成文章。
在我看来,“文章”的 “章” 是“章法”之意,内容完整、法度严谨之 “文” 方可成 “章” 称“章”;从字面意思上看,文为立言,“立”得 “早”、有创见,所谓“人人笔下无” 方为“章”。
写文章,首要重文,其次布章,末为炼字。重文重在内容,不在文采。如果把写材料仅仅看作 “弄文字”,就把这项重要工作看低了、看轻了,是舍本而逐末。
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过三个工匠建房子的故事——有三个工匠在一起盖房子,行人路过,分别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匠一脸茫然地说:“没看到我在忙吗?工头让我砌砖呢!” 第二个工匠兴奋地说:“我在盖一栋很大的房子,等这房子盖好了,就可以住很多很多人。” 第三个工匠非常自豪地说:“我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丽,让每个人都称赞我们的城市是最漂亮的。这是我这辈子一定要做的事情!”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匠还是一名普通的工匠,在埋头砌砖;第二个工匠成了工程师,在工地上指挥大家建房子;第三个工匠当上了这座城市的设计师,在他的规划下,这座城市越变越漂亮。
同样在写文章,有人把它当作谋生手段,为了保饭碗而工作;有人把它当作职责要求,为了职业发展而工作;有人把它当作事业平台,为了实现使命而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把这三种人分别概括为悲观主义、职业主义、理想主义。我们对待公文写作,也应该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不能只看到那一块块 “砖”,而要看到一幢幢大楼华厦,看到整个城市、整个国家。我们所写的每一篇材料,都是在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厦添砖加瓦。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心就能有多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会有大作为。做人如此,做事如此,作文亦如此。
请记住:我们做的不是文字工作,而是在运用文字做工作、抓工作、推工作;我们写的不是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文学作品,而是忧国恤民、施政布仁的机关文稿,不是知识产权、思想 “专利” 属于自己的论文管见,而是行使公权、作为公器的政策法规、策论政见。
第四,“关门写”和 “开门写” 不一样。闭门造车,难以合辙;闭关锁国,难免夜郎自大。这些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关键是 “知道” 不等于“做到”。
对我们写材料的人来说,一个共性问题是想走出去却走不出去,终日被文字工作 “困” 在岗位上、“捆”在凳子上,只能“关起门来写稿子,拉开抽屉找例子,拍着脑袋想点子”。
怎么办?我早就说过,走不出去就请进来,走不下去就请上来,没有机会实地调研就搞书面调研。无论怎样,必须敞开心扉,这比敞开门扉更重要,正所谓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北宋 ·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实话实说,我提拔进了单位班子以后,写材料确实比之前更有感觉。当然,这绝不是因为 “人逢喜事精神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阅文的范围更宽了,掌握的信息量更大了;二是走出去的机会更多了,听到的、看到的、了解的情况更多了,笔下的素材也更多了。
请记住:敞开门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走出去才能看得到无边风景,沉下去才能接上地气,这样写文章才更有底气,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灵气。
第五,“独自写”和 “大家写” 不一样。机关文稿特别是综合文稿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很多时候单凭个人才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无论是大家对着投影仪一起推稿子,还是统分结合写稿子、众眼挑刺过稿子、召开会议审稿子,都是集体 “作战” 的具体方式。
我刚到部里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写作组集体 “闭关”,做一份大材料。中间休息的时候,分管副部长问我:你觉得在部里写材料,跟你在别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我回答:最大的不同,就是之前写材料多数是单兵作战,现在经常是集体攻关、团队作战。
分管副部长不无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们部门的一大特色、一个传统。我们写稿子不光是写稿子,还兼有选苗子、育新人、带团队的作用,这样才能避免青黄不接,保证任何时候都有一支 “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的铁军。
请记住:多一个战友就多一份力量,多一个头脑就多一种思路,多一双眼睛就多一道关口,多一次讨论就多一轮思想碰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稿的高质量、高水准。
第六,“写得多”和 “写得好” 不一样。质量和数量有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有的人材料写了不少,但写来写去佳作不多、进步不大,甚至把手写坏了。
“不要写坏手!” 这是当年一位前辈对我的告诫。现在,我也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身边的年轻同行。
第一次听到 “写坏手” 这个说法的时候,我有些纳闷,也有些不以为然——写得不好、不对、不合适、不到位、不能用,改过来不就行了吗?大不了另起炉灶、从头再来,怎么就把手给写 “坏” 了呢?
慢慢地,我终于体会到:所谓 “写坏手”,并不是因为写作任务太重、文章写得太多,把自己的手给 “累坏了”,而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不严,把自己的手给 “惯坏了”。具体地说,主要是养成了这样一些坏习惯、坏毛病:一是习惯于当 “文抄公”,手越来越懒;二是习惯于死守套路,手越来越僵;三是习惯于堆砌文字,手越来越松;四是习惯于应付了事,手越来越粗。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坏习惯不仅传染性强,而且惯性很大、十分顽固,一旦沾上手就很难摆脱。与养成一种好习惯相比,纠正一种坏习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气力。
写文章不完全是手上功夫,但对手上功夫的要求也很高。偷懒惯了,随意惯了,应付惯了,不仅白白放弃了一次次练手的好机会,还会被坏毛病沾上手,被歪方法定了型,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想提高就更难。
请记住:要把文章写好,既要养成好的习惯,又要定下高的标准;既要求数量,更要保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有反作用、负效应。(4494 字,2018 年 9 月 16 日完稿)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154 我的书作免费大放送,今日推出《边写边悟》序
下一篇
152 和微友们说说心里话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