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300 写材料就像揉面团
Words 2953Read Time 8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300
class
【新课导学】
这篇文章,是我酝酿了好几天,今天上午才刚刚写出来的,打算收入《边写边悟》一书的 “适变之法” 部分(正在 “做书” 的朋友,可以排在第 123 篇的位置)。因为与前两讲的内容有些关联,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先推送出来。
《边写边悟》一书完稿的时候,我一共写了 120 篇文章。到现在,已经扩展到 128 篇,说明随着写作实践的继续,“悟点” 在不断增多。
写作实践是我 “开悟” 的活水源头。“悟” 就是 “吾心”。不管写什么,触动我心才能得悟,以我手写我心才能开悟。
notion image
写材料就像揉面团
notion image
“写材料就像揉面团,你想怎么揉就怎么揉,但要揉得恰到好处非常不容易。”
一位写材料出身的省级领导曾这样对我说。
我写材料时间也不短了,这个比喻倒是第一次听说,觉得挺新鲜,就认真琢磨了一番,越琢磨就越觉得有道理。
我琢磨,写材料与揉面团的相似相通之处,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用料不在多,合适就好
揉面团,最基本的用料是面粉和水。
写材料,最基本的用料是文字和思想。文字是干的、散的,却可以把思想固定下来;思想如水,形状不固定,但包容性、粘附性极强,可以调和文字、调度文字,让干巴巴的文字变得湿润,把零散的文字组织起来。
揉面团,可以根据需要,加入糖、盐、蜂蜜、鸡蛋、黄油之类的辅料;写材料,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文字和思想中加入感情、知识、信息。
揉面团,还可以加入老面、酵母、泡打粉作为催化剂;写材料的催化剂,就是灵感。
揉面团也好,写材料也罢,无论使用什么材料,都要适量,过多过少都不行。
第二,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有技巧
揉面团这个活儿,多数人看一遍就能照着做,但要做得又好又快非常不容易,需要用到不少技巧。
技巧 1:掌握素材的合理配比
揉面团所用到的材料,不仅有适量的问题,还要讲究配比关系,多少面加多少水、用多少酵母,都是有讲究的,既有揉面的一般规律,也因做不同的面食而有不同要求。据说,用于擀面条的面团,吃水要少一些,包饺子略多,做包子更多。如果水加多了,面不成团,成了面糊糊;水加少了,要么会弄成 “雪花面”,要么会弄成面疙瘩(也叫 “葡萄面”),费多少功夫,都无法揉面成团。
写材料的时候,各种素材也要注意配比。写不同类型的材料,素材配比关系是不一样的。比如,写理论文章,思想的 “水分” 应当足一些;写法定公文,思路措施之类的干货要多一些,“水分” 相对就要减少;写文学作品,就要多加一些感情的调味剂。
技巧 2:先向一个方向揉,揉到一定程度再换一个方向
揉面团,刚开始揉的时候,要按同一个方向揉,尽量把面和匀;揉到合适的时候,换一个方向继续揉;这样反复 N 次,最终把四面八方都揉到揉匀,面才算揉好,才有弹性、韧性。
写材料也是一样,思维可以往四面八方发散,但无论选择了哪个方向,都要挖到一定深度,才能见到 “真金”;把四面八方都考虑到了,虑事才周全,写出来的文章才立体、丰满。
技巧 3:最好一气呵成
揉面团的时候,中间最好不要停顿,否则面团的外面就会发硬,甚至起皮,用这样的面来包包子、做饺子,就容易 “穿帮”“露馅”。
一气呵成的材料,会给人一种天然的整体感、紧凑感、流畅感。如果写的过程中断断续续,看的时候就会感觉文章像一块破布,难以合拢;即使勉强连缀成篇,给人的感觉也是拼凑出来的。
技巧 4:面是否揉到位了,经验不足的靠手感判断,经验丰富的用心去感知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检验面是不是揉好了,一个小窍门就是用手指头按一按。如果按下去形成的小坑,很快就会自然变浅,就说明面 “发好了”。这一招尽管挺灵,但我父亲这样的 “老师傅” 从来不用,他什么时候停下手了,就说明面已经揉到位了。
我写材料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一开始,写完一篇材料,到底写得行不行,自己心里总是没底,非要掉过头来检查一番,甚至写上一两段就回头看一看,生怕有什么明显疏漏。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有足够的写作经验、“材料自信”,写完了能不能顺利通过、能达到怎样的效果,都会即时生成自己的判断,而且与最终的结果相比,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技巧 5:面要揉得 “刚刚好”,不能揉过头
揉面揉到怎样的程度才叫 “刚刚好”?老师傅说,要达到 “面团光、面盆光、手上光” 的效果。“科学” 的说法是形成立体状并具有一定弹性、延伸性、黏性和可塑性的面筋网络结构,这时候可以拉出薄如蝉翼的手套膜,这叫 “出膜”。用这样面做成的面食,特别 “劲道”。
揉面揉到完全阶段以后,就不要再继续揉了;否则,如果揉过头,面筋会断裂,面团会失去弹性,变得粘软,一扯就断。用揉过头的面团做包子、馒头,体积小,孔洞粗糙,口感差。
《菜根谭》里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这个 “恰好”,基本的评判标准也可以说是 “三光”:想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头脑这个 “面盆光”;最能说明问题的素材、最合适的词语都用上了,“手上光”;文章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都是平顺的、妥帖的,“面团光”。
写材料也不能 “过”,过头话不中听,修饰过度、包装过度反为不美。
第三,所用时间长短,与经验有直接关系
揉面,有的人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揉好,有的人只需要十几二十分钟,这就是生手和熟手的差别。
写材料的熟手高手,接到材料任务,往往略加思考,即可运斤成风,一篇美文倚马可待、立等可取。而那些新手生手,每每写得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反反复复,最终事倍而功半。
第四,形状看似随手,实则因心
揉面的时候,面的形状全凭揉面者拿捏。那些能够把揉面、抛饼、拉面等 “粗活” 玩得出神入化,像艺术表演式的高手,看起来是手上功夫,实际上是心到手到、随心所欲。
写材料的高手也是如此,他们可以让材料随事而制、随地赋形,在收与放、大与小、长与短、粗与细、虚与实之间掌控自如、灵活切换。这种掌控和切换,只在一念间。
第五,以 “和合之境” 为最
揉面也叫 “和面”,这个 “和”,是面、水、辅料和催化剂的深度融合,既有物理变化,更有化学反应,最终达到古人所说的 “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清 · 袁枚《随园诗话》卷七)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的“和合之境”。
写材料特别强调文字综合能力,需要把 “形、理、情、典、辞” 等要素融为一体,合为一篇文稿。文字综合有 “凑合”“组合”“结合”“总和” 等不同层次和手法,其至高境界也是“和合”。
第六,新成果需要 “醒一醒”
揉面这个活儿,有个专业术语叫做 “醒”,就是把揉好的面,放在那儿,让其自然发酵、适度膨胀,其专业原理就是给以一定的时间,让面中的蛋白质分子充分吸收水分扩张伸展,以达到更筋更弹的作用。醒过一段时间的面,做出来的面食才松软适度,口感才好。
这和 “新鲜出炉” 的材料需要放一放再改,道理有些相似。我们写材料所 “醒” 的,是作者的头脑,也是文中的思想。经过休息的头脑,会更加清醒;经过时间冷却后的回炉,会让材料更加坚韧、更有嚼头。
第七,过程既费力又枯燥,融入感情就不觉得累不觉得烦
我们做任何事,是不是用心,有没有投入感情去做,感觉完全不一样。揉面团也好,写材料也好,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会从点滴变化中找到乐趣;只要你把感情融入进去,幸福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不断发酵。(2629 字,2019 年 8 月 3 日完稿)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301 一文两用:既教写信息 又教改文章 ——信息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点评修改(一)
下一篇
299 “会通”才能“适变”(下) ——以3篇同一主题不同类型的文稿为例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