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292
class
【新课导学】
“三好公文课” 又有数日未更新,除了工作忙,我主要是在酝酿和准备 “大餐”。
前几天,我为本单位的同事们讲了一堂写作课。同事们听完了,评价说 “全程无尿点”。今天推送的,是经过整理的讲稿提纲。
自从推出 “三好公文课”,无论在哪里讲写作课,我都坚持 “听我一堂课,打开一扇门”——是通往 “三好公文课” 课堂的大门,更是学习写作之道的大门。
这堂课,仍然坚持这样的做法。对于 “三好公文课” 里讲过的内容,我只简单点点题,同时提供课程线索。我所追求的,是每次都能讲出新的案例、新的思想、新的经验。这对我来说,是自我加压、自我挑战,也是自我革新、自我发展。
“三好公文课”,每堂课都是新的。
只要方向正确 就不害怕遥远
——如何走好写材料之路
(2019 年 7 月 16 日)
成 文
根据部里的安排,经 WM 部长同意,今天我和大家作个专题交流,专门谈一谈文稿写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写材料”。
“材料界” 有一句行话: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讲课也是一样。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出自一幅书法作品,挂在 CRZ 同志的办公室里,上面写的是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这幅字,至少陪了 3 任研究室主任,书法不怎么样,内容非常好,所以一直被留着。
我觉得,“路是对的” 还不行,必须方向正确,南辕北辙不可能抵达目标。写材料,方向正确是第一位的。俗话说:方法一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越干越累。但方向远远比方法更重要——只要方向正确,没有路可以找、可以开;一旦方向错了,所有方法、所有努力,统统不管用。我写了 28 年材料,深切地体会到:写材料,灵感重要,语感重要,方向感最最重要。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主题?主要是最近被部领导 “枪毙” 的材料有点儿多,昨晚我又 “毙” 掉了一篇洋洋万言的材料,让主办处室重新写(顺便说明一下,我讲课时所举的例子,都是对事不对人的)。说实话,作为一名 “老笔头”,我非常体谅写材料的同志,我经常说“写材料的不为难写材料的”,只要材料有基础,我都直接上手改,不会随意“否决” 任何一篇材料。但是,如果材料有方向性问题,那就根本改不了,大刀阔斧、伤筋动骨都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WM 部长强调:“做工作一定要有方向感,写材料也是一样。” 方向错,步步错,轻则走弯路、走岔路,重则栽跟头、撞南墙,做的都是无用功。今天,我想围绕 “只要方向正确,就不害怕遥远” 这句话,着重从学、思、写三个方面,和大家聊一聊在材料之路上,如何准确把握方向。
一、关于 “学” 的方向
在座的每一位同志,无论你喜不喜欢写材料,从进入体制内(无论机关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第一天起,你就无可选择地走上了写材料这条路。
在体制内,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材料,都以材料为载体。材料就像是四通八达、上天入地的互联网,从党中央和国务院,直通每一个乡村,直达每一个需要了解它、运用它的人。
越是大机关,对写材料就越重视。在别的部门,写材料是一门专长;但在我们 ×× 部,写材料只是 “敲门砖”“基本功”。
我体会,在体制内工作,没有写不写材料的分别,只有写得多与少、大与小、好与差的区别。
也许有同志会说,我也知道写材料重要、写材料有用,但我根本不是这块料啊?
是的,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把材料写好,你自己首先得是块好料子。但是,大家也不用担心,不要妄自菲薄。写材料不论出身、不讲关系,只看实力,这把 “刷子” 从来不是学文者的专长,而是有心人都能掌握的工具。在座的每位同志,其实都具备写好材料的潜质。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但经常打交道的也就 2000 多个。有人做过统计,1000 个字就可以覆盖 90% 的书面材料,2000 个字可达 98%,3000 个字就到了 99%。
所以,只要你能熟练运用 2000 个汉字,你就具备了写好材料、成为写手的潜质。
但是,潜质毕竟只是潜质,如果不学习不练习,再好的潜质也不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材料 “生产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 “潜质” 变成 “显能” 呢?
第一,端正态度
在写材料这条路上,很多人都是 “零起点”,大多数人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决定你走得顺不顺、稳不稳、远不远的,第一是态度。
这里,我推荐大家看一看《你真想写好文章,只需要一个改变》(“三好公文课” 第 112 讲)。
有一句话说得好:哪有那么多 “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之前,全是 “态度问题”。
还有人说:这世上哪有什么捷径,有的只是竭尽全力。
我体会,材料写得好不好,态度第一,思维第二(思维方式决定思考方向),方法第三,知识第四,文字第五,这是构成材料世界的五行。态度是土,化育万物;思维是水,滋养文脉;方法是金,克难攻坚;知识是木,撑起天空;文字是火,点燃激情。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写材料,不正确的态度有千万种,正确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认真”。
我曾把机关干部对待写材料的态度分成 4 种:(1)鄙文厌写。(2)畏难怕写。(3)勉力强写。(4)能写愿写。
实际工作中,我常常 “遭遇” 这样一些不正确的写作态度:(1)能躲就躲,能推就推。(2)不假思索、不重修改、不负责任,提笔就写、成文就交、出手就好。(3)排版不规范。(4)校对不仔细,有错字别字漏字、多余的字。(5)搞错版本,写了好几稿,交的不是最终稿,而是过程稿。(6)屡教不改,N 次踏进同一条河流。(7)自信心崩坍。
正确的写作态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像写作能力一样,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我认为,培养正确的写作态度,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认识,这是态度、兴趣和责任感共同的培养基;二是兴趣,这是态度的催化剂,可以加速态度的形成;三是责任感,这是态度的生根水,可以使正确的态度稳定下来,持久地发挥作用。
【举例】我是怎样走上写材料这条路的(详见《三把金钥匙——记我在文路上的 3 位老师),“三好公文课” 第 150 讲》
(1)第一篇作文:让我产生对写的兴趣,可以说是播下了种子
(2)第一次写公文:让我懂得了套路、素材、要领的重要性
听了我的故事,有的同志可能会想,你小学的时候作文就写得好,写公文起步又那么早,我的写作基础不行,现在才开始努力,还来得及吗?
我想告诉有这种想法的同志,在写材料这条路上,没有 “迟到”,只有“先来” 和“后到”;“行动”比 “心动” 重要,“努力”比 “实力” 重要,“过程”比 “结果” 重要,第一次写好文章比写好第一篇文章更重要(“三好公文课” 第 2 讲)。
第二,学懂公文
——把《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学懂;
——把本单位关于公文处理的规定(重点是程序、格式)学懂;
——从 15 个法定文种以及领导讲话稿、常用新闻稿(消息、通讯、特写)、信息文稿中,各找不少于 3 篇高标准的范文,一一学懂,做到对全文结构、章法、妙处了然于胸,能够复述出来;
——买一本《<党政机关公文格式> 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作为案头书。
怎样才叫 “懂”?最基本的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的 “懂”,是“心意相通”,是需要有感情交流的。无论看一本书还是读一篇文章,你试着把自己“融” 进去,和文字来个“对话”,和作者来个“神交”,效果一定会好很多。
第三,上手去写
——做到 “文经我手无差错,精准精到再出手”;
——确保 “出手的工作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
——交出的每一篇文稿都是 “良心稿”。
第四,参与推稿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推稿子是 “材料界” 的一大发明。推稿子的过程是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合力攻坚的过程,是头脑风暴、思想交锋、观点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互通有无的过程,是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是讨论式、参与式、“全链条”式的学习。
第五,及时复盘
写材料是一门技术活,实践性很强。
“材料学” 是一门 “经验科学”,要学会 “靠总结经验吃饭”。这里,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65 年 7 月 26 日,毛泽东主席会见李宗仁,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作陪。交谈中,毛主席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程思远一时茫然,不知道怎样回答。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会 “靠总结经验吃饭”,最重要的是打一仗总结一次,确保每写一篇材料,特别是 “大材料”,尤其是经过反复修改、来回折腾、让人死去活来的材料,都能让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关于怎样复盘,我在《复盘 +:一种有效的公文写作训练法》(“三好公文课”第 206 讲)这篇文章里写得很清楚。问题是,“知道”和 “做到” 完全是两回事。这里,我再讲个故事。
这段时间,我经常带着一位年轻同事改稿子。
每次改稿子,只要时间来得及,我都会一边修改一边讲给他听,原稿那样写有什么问题,我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位同事会把我讲解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
有一天,我问他,跟我一起改完稿子以后,你会做什么?
他说,我会把笔记拿出来,好好再看一遍、思考一遍。
我说,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笔记,过后你整理了吗?其中的要领和诀窍,你写过心得吗?改出来的文稿,你作过对比分析吗?
说着,我从电脑里调出几个文稿对比分析表。这几个表,都是我带着他改完稿子之后,自己制作的。每个表都分 3 栏,左边是原稿的提纲,中间是修改稿的提纲,右边是我的比较分析。
我接着说,你跟我改稿子的时候,能够主动做笔记,这是好的,但我讲的内容你肯定记不全,而且限于时间紧,我也不可能什么都讲到。很多东西,要靠你自己去想、去悟、去整理、去补充。你的 “笔记法” 与我的 “列表法” 相比,哪一个效果更好?我可以把这几个分析表送给你,但更多的分析表,要靠你自己去做。
二、关于 “思****” 的方向
我认为,构思一篇文章,关键是走好 “三步”,核心是做好 “四定”。
三步,就是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明确写作目的,目的就是方向;
第二步:准确定性定位,定位决定站位;
第三步:精心拟制提纲,纲举才能目张。
四定,指的是定性、定位、定主题、定篇幅。
——定性,就是确定自己要写一篇什么性质的文章,用什么文体文种文风来写。
——定位,关键是定方位、定站位、定靶位,这三者分别决定了文章的逻辑起点、立意高度和写作目的。
定方位,就是明确所写事项在全局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从而找准写作思路的出发点。
高水平写手的思维是开放的,构思文稿的坐标轴是立体的,应该有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正反十个维度,我称之为 “十面玲珑”。
定站位,就是明确自己要站在怎样的高度和立场上、以怎样的视野和视角去看问题写文章。
角色定位决定工作站位。我们写材料和干工作一样,必须找准角色定位,不能缺位、错位,更不能越位。但构思一篇材料的时候,必须有 “用户意识”,学会换位思考,让思想高位运行,“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
定靶位,就是明确瞄准什么来写,是工作的重点难点还是特点亮点。写文章应该有鲜明的目的性,要达到目的,就必须瞄准靶心,讲‘十环语言’。无论抓住重点还是针对难点、凸显特点还是展示亮点,都得高度聚焦,目光散思路就散、文章就散。近年来,中央特别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有利于我们写出有准头、有深度的好文稿。
——定主题,就是确定行文的主旨乃至标题。
我们写文章,有的时候是先定主题再具体构思,也有的时候是先想清楚了再定主题,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对所写内容比较清楚,可以先定主题;如果没有思路或思路并不清晰,最好先作定性和定位,这样有利于进行主题的提炼和优选,也有利于理清思路。
——定篇幅与定框架密切相关,就是根据文章的篇幅长短来确定结构形式。
文章的基本结构形式有三种:(1)块状结构。(2)条式结构。(3)自然结构。
写文章,不怕写不出,就怕想不到;不怕写不好,就怕想不巧。“想” 也是有方法、有技巧的。
理清思路的 4 个步骤:(1)拉条子。(2)理条子。(3)穿绳子。(4)搭架子。
这些内容,在《文章构思要 “五定”》(“三好公文课” 第 11 讲)《公文写作七步法》(“三好公文课”第 33 讲)里有详细讲解,请大家过后自己找来看一看。
写材料,准备越足越好,思考越深越好,提纲越细越好。提纲按详细程度,可以分为 3 种:(1)观点提纲。(2)条目提纲。(3)框架纲要。
思路的核心是思维。写材料,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立意思维,就是用于明确写作意图、确立主题思想和基本观点的思维方法,其主攻方向在于解决文章 “为什么写”“写什么” 的问题;另一类是结构思维,就是用于谋篇布局、把观点和材料组织成文、把语句和段落连缀成篇的思维方法,其主攻方向在于解决文章 “怎么写” 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这六种思维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思维。其中,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既是管理思维,也是写作思维,还是科研思维。这说明思维能力是一种通用技能,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思维一变思路宽,思维一新文章新。思维不仅决定着写作的思路、效率和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脉络、特色和质量。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内容,思维不同、立意不同、切入点不同,文章的水平高下立现。要想成为领导倚重的笔杆子,不仅要有优良的文字驾驭能力,还要努力提高思维能力,促进管理思维与写作思维深度融合,使思维这个 “软实力” 成为写作的“硬支撑”。
关于思维方法的训练和运用,请大家看一看《思维方法是关键》(“三好公文课” 第 192 讲)。
三、关于 “写” 的方向
写材料,基本要领是 “摸清楚、想明白、写到位”。摸清楚、想明白以后,剩下的就是落文字,把人脑里的东西转录到电脑上,只不过是敲敲键盘、打打字罢了。
——摸清楚,基本标准就是做到前面所说的 “十面玲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物化成果就是整理好写作素材。
——想明白,基本标准就是想清楚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3 个 “元命题”,物化成果就是形成提纲。
——写到位,基本标准是写准确、写清楚、写通顺、写生动、写干净,物化成果就是合格文稿。
常见的写作误区:(1)“挤牙膏” 式写作。(2)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3)十步九回头。
这样去写材料,难免出现 WM 部长所说的 “出工出力不出活” 的现象。
在党政机关写材料,难度最大、最不好把握的当属写领导讲话稿。讲话稿写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觉得合不合身、合不合用。合身,关键是量体裁衣,使稿子符合领导的身份、需求、风格和品味,能够在充分展现其水平的同时,适度展现出个性。合用,关键是审时度势,让领导在合适的时候讲合适的话。这就如同让领导根据出席会议活动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衣服,不至于在该穿正装的时候穿了便装,该着便装的时候偏偏又西装革履,这样就算是衣服再合身,领导也不会满意。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系统梳理了撰写领导讲话稿需要着重区分的特异之处:一是大会小会不一样;二是对上对下不一样;三是主角配角不一样;四是对内对外不一样;五是事前事后不一样;六是先讲后讲不一样;七是主场客场不一样;八是楼里楼外不一样;九是坐着站着不一样;十是白天晚上不一样。
这些特异之处,就是角度,就是方向。
为了帮助大家增强写材料的方向感,这里我举 3 个新近发生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写材料要看对象,不能 “捞过界”
前段时间,我们受命起草一篇理论学习发言稿,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主笔的同志在列举问题时,写的不少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领导审稿的时候,一看就说 “写偏了”。
为什么会偏?因为领导是当地方主官出身的,对经济工作非常熟悉,在一些场合的发言讲话中,喜欢谈一谈经济工作。但是,这种场合,要么是对下的,要么是对外的,要么是个别访谈。
而这次发言不一样,参加交流的是四大班子成员,所以结合实际应该是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干什么、管什么就写什么、谈什么。我们是党委部门,写经济问题,那就偏了、“过界” 了。
这是写材料的思维惯性使然。一个材料,过去往某个方向写是合适的,但现在对象变了、使用的场合变了,必须及时 “转向”。
第二个例子:写材料要看时机,不能 “炒旧饭”
前不久,我们受命起草一篇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领导讲话稿。
这次主题教育,特别强调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这四项重点措施贯穿始终,统筹推进。为此,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专门发了一个通知,还召开了相关会议,以简报形式传达了会议精神。
主办处室的同志,在起草推进会讲话稿的时候,把重心放在了四项重点措施上,采取了逐项分列的写法,每一项要做什么、注意什么,写得非常具体,完整体现了中央文件和会议精神。
我在审稿的时候,一看就知道又写偏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开会的时间,距离中央发通知已经过去了将近 20 天,这个通知精神我们早已经传达到位了,再重复上级文件简报中的话,就是在 “炒旧饭”,而且有把听众当作小学生之嫌。写讲话稿,要写对听众真正有用的东西、让他们有新鲜感的东西,听众知道的应该少写甚至不写。像原稿那样写,无异于拿着一张 “旧船票”,试图去登上 “新客船”。
后来,我完全跳出按四项重点措施分列的写法,根据我对中央部署要求的理解,从指导推进主题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下一步的五个主攻方向,概括提炼为 “五个下功夫”,领导一看就说写得好。
第三个例子:写材料要看需求,不能做 “无效供给”
前不久,中央指导组下来指导我省的主题教育,领导要求准备两个材料:一个是我们主题教育办的工作汇报,另一个是我省第一批主题教育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负责起草调研报告的同志,费了不少功夫,写了 9700 多字。
我一看,哎呀!又写偏了——整个稿子分 3 块,第一块是 “主要做法及成效”,6016 字;第二块是 “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1303 字;第三块是 “工作思考与建议”,2101 字。问题主要出在第一块,笔墨太重,而且用力用错了方向。
为什么这样说?我琢磨,领导之所以交待写两个材料而不是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展示工作,两个材料应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写作的角度一定要错开。
工作汇报,写作的角度是如实反映作为省级教育办,我们是怎样抓主题教育的,重在写 “抓法”;
而调研报告,写作的角度应该是从全省面上如实反映第一批单位开展主题教育的情况,需要反映工作进展、特色亮点、初步成效,更需要反映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重心应该落在后面。
可以说,工作汇报需要展示的是我们 “抓法” 上的高明,调研报告需要展示的则是我们工作的深入、了解情况的全面、下一步工作思路的清晰;工作汇报应以展示成绩为主,问题应当略写甚至可以不写,而调研报告应该突出问题导向,所写的问题主要是第一批单位的,能够及时发现并指导纠正 “下面” 的问题,也是我们工作的高明之处,说明工作扎实、作风深入、推进有力、指导有方。
所以,调研报告第一块不应写 “做法”,而要改为写“情况”,工作进展、主要特点和初步成效都是“情况” 的具体内容。
后来,我先让执笔写调研报告的同志按我的思路作修改,主要是重写第一部分,把角度扭过来,然后我再上手修改。
最后形成的稿子还是三大块:第一块是 “工作进展、主要特点及初步成效”,2637 字;第二块是 “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1473 字;第三块是 “工作思考与建议”,2084 字。全文 6465 字,与 9701 字的初稿相比,修改稿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三块内容的比例也协调多了。
领导看完修改稿,直接批示 “好!”。
四、小 结
写材料,思考方向、行文方向至关重要。思路偏一寸,行文偏一尺,越往下写就离题越远。思路偏了,写出来的材料基本是 “废料”,做的都是无用功。
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准、把住正确的思考方向和行文方向?换句话说,正确的方向从哪里来呢?根据我的写作经验,主要有这么 5 种辨别方向的实用方法:
一是上级指向。上级精神是我们确定行文方向的 “风向标”,领导意图是“指挥棒”。说得简单直白点儿,就是领导往哪儿指,咱就往哪儿打。领导让你向东,你偏偏向西,这样写文章,后果很严重,“毙掉” 是难免的,可能还会有其它“后遗症”。
二是目的导向。在机关单位写材料,一定是有所为。这个 “为”,就是行文目的。机关文稿宜用直笔,怎样能直达目的,就应该怎样写。与目的导向相似的,还有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效果导向。
三是需求导向。机关文稿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能自言自语、自弹自唱,必须看对象、看需求。从行文关系看,机关文稿有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3 种。我们写稿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行文方向,考虑受文对象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甚至是不需要什么、厌恶什么,做到从需求侧着眼,在供给侧发力。
四是问题导向。我们起草机关文稿特别是领导讲话稿和所谓的 “红头文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要力求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写材料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找到关键症结,然后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综合施策。
五是价值取向。公文姓 “公”,这一属性决定了其“允公”“为公” 的价值取向。心中秉持一个 “公” 字,为文做事就有了定盘星,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这 5 种辨别方向、把握方向的方法,我之前都讲过(详见《写材料要有方向感(一)(二)》,“三好公文课” 第 248 讲、256 讲),还举了不少例子,这里就不多讲了,主要是点点题。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在文路之上,我们既要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更要善于给自己的头脑里装上思想灯塔、安上指路明灯。上路之前,一定要先辨清方向;上路之后,不要只顾埋头拉车,还要经常抬头看一看 “天”、对一对 “标”,保证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开拓前行。(8228 字,2019 年 7 月 20 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34166f39-0581-4eac-b1ab-9714b9afd72b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