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173 谈谈《边写边悟》的写作构思
Words 2442Read Time 7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173
class
连同自序在内,“三好公文课” 已连续推出拙作《边写边悟》中的 15 篇文章,“文心之悟” 部分即将推送完毕(还剩下 4 篇没有推送出来,原来想等这部分推送完了再发本文,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上一讲与微友的互动交流,我将本文相应提前)。
看了这些文章,相信微友们对《边写边悟》是怎样一本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对其是不是当得起 “小清新” 的文风有了自己的判断。
从部分微友的留言来看,大家对我这部专著还是比较认可的,这让我深感欣慰。
在第 156 讲,我推出该书第一篇文章《立言是最难的》同时,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全书的框架。今天再专门谈一谈这个框架是怎样构思出来的。我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对于微友们学习写作构思有益,对于大家真正读懂这部书也是有益的。
notion image
我的构思可以用 4 句古语来概括:
——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反映了书稿的特色定位。姑且不论这部书写得怎么样,首先我要确保其原创性、独特性,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力求与市面上的同类专著不一样。多年来,我学过和收藏的写作类专著有数百本。相比之下,我这部书无论是写作定位、框架设计,还是所写内容、文字风格,确实都是特立独行的,也许还达不到 “自成一家”,但绝不 “随人作计”。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这反映了书稿的谋篇方法。书稿的主旨就是 “本”,这个“本”,落在书名中的“写” 和“悟”二字上——我不是单纯教人怎样写文章,也不是单纯记录自己的写作感悟,而是突出 “写中悟、悟中写”,力求把“写” 和“悟”融为一体。《后汉书》中说:“未悟见出,意不自得。” 书稿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悟点,都有所悟;不悟不写,非悟不写。
书稿的框架或者说大纲,脱胎于中医教育中的 “理法方药”。这四个方面,是学习中医必须掌握的,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照搬这个架构,本书应分为 4 个篇章,实际上我只写了 3 个篇章:“文心之悟”“文理之悟”“文法之悟”,没有写到“方” 和“药”,“理”“法”之前又加了个“心”。
我是这么考虑的:“方”和 “药” 是直接用来治病的,谈这两方面内容,最好结合病例来谈。然而,本书中并没有列举病误文稿作为实例,所以不谈 “方” 也不说“药”(我的另一部专著《边写边讲》则弥补了这个缺憾,这两部书各有特色、相辅相成)。
关于 “文心之悟”。我认为,对于写文章来说,心力比眼力、笔力更重要,兴趣、热情、态度、精神大抵都可以归入心力的范畴。经过一番思考,最终我选择 “重在信心”“贵在专心”“成在恒心”3 个点,作为这个篇章的细目,因为这“三个心” 是学习写文章最需要培养和强化的,也是写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古人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清 · 李渔《闲情偶寄》)刘勰之所以将其代表作命名为《文心雕龙》,正如其在《序志》中所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文心,就是作者的匠心,是文章的 “心灵附加值”,是可以通过文章传递的精神力量。
希望朋友们阅读 “文心之悟” 部分的时候,不要因为不涉及具体写作方法而轻视、而忽略、而心急。在我看来,这部分恰恰是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道”,也是最能体现本书特色的一部分。
关于 “文理之悟”。在这一篇章,我也分出了 3 个细目:融会之理,矩式之理,通达之理。之所以写文理,是因为法从理出,虽然思无定契、文无定法,但理有恒存。只要把文理搞清楚了,写作方法和技巧就会生生不息。至于 3 个细目,分别强调的是写文章要善于融会贯通;要掌握套路而不死守套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要思路 “通” 而行笔“达”,使文字所表达的与心里想的一模一样。我认为,这三点在写作中是特别重要的。
关于 “文法之悟”。这一篇章在全书中内容最丰富,细目也最多,这与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和读者的关注度是吻合的。这部分共有 7 个细目,分别是:习文之法,运思之法,谋篇之法,取材之法,行笔之法,修改之法,适变之法。其中,“习文之法”是总起,“适变之法”是总收;中间的几个细目都是分说,顺序与写文章的基本步骤相对应,形成完整的写作链。这样,该篇章既谈 “学法” 也谈“变法”,既入于法又出于法;既谈方法也谈步骤,步骤或者说程序也是重要的写作方法。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这反映了书稿的内容来源。搭好了书稿框架之后,接下来需要选择和确定写作的具体内容,提炼好文章的标题。好在我平时有做读书笔记和记录思想火花、整理写作素材的习惯。这些东西都不是我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只要筛选一下、梳理一下,基本的文章篇目就出来了;再放大一下、延展一下,文章也就出来了。
当然,有的篇目是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甚至是完成初稿以后才补上的。这些篇目也全部源于我的读书和写作,因为写书的同时我一直在机关文稿工作中 “征行”,从来没有放下工作,只管埋头写书。这样,就确保本书的思想源头是活水。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 我这部书的内容来源,也是这样。
——“明知爱惜终须割,但得流传不在多”,这反映了书稿的写作原则。我在自序中介绍过,为区别于《边写边讲》中的长篇阔论,在《边写边悟》中,我要求自己走 “小清新” 的路线,大多数文章的篇幅不超过一千字。为了体现这样的风格和特色,在写书的时候,每一篇文章我都尽可能缩小切口、严控篇幅,一个悟点一篇文章,不搞“大而全”,力求“小而美”。
顺便说明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 2012 年 11 月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的启发,这个讲话运用了以古诗句立观点的方法。另外,我用作标题的前三句古语,都是习总书记引用过的。
听完我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这部书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心里更有数了。(2335 字,2018 年 10 月 1 日凌晨完稿,10 月 5 日下午改定)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174 “有心学” 还要 “用心写”
下一篇
172 看花、赏花与种花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