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194 “长”文章的辨证论治——成文谈文风问题之二
Words 3390Read Time 9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194
class
【新课导学】
我从昨天开始推出谈文风问题的 “四部曲”,第一篇《写公文也要反“四风”》可以看作是总论,接下来是各论,分别对“长、空、假” 的不良文风进行辨证论治。
长文章并非都不好,我谈的是不好的、有 “病” 的长文章,或者说染上了不良文风的长文章,所以给 “长” 字加了引号。这类“文章病”,病因病机可以归为 6 个:题大易长,点多易长,皮厚则长,路弯则长,注水则长,“话痨” 则长。下面请看我的临床诊断和对症治疗。
notion image
“长” 文章的辨证论治
成    文
notion image
俗话说:“文如其人。”人会生病,文章也会得 “病”,而且“文章病” 同样具有传染性,传染开来就会形成不良文风。
2010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过一个讲话,要求领导干部努力克服长、空、假的不良文风。长是不良文风最突出的表现,也是需要防治的头号 “文章病”。习校长还给患“病” 的长文章下了定义、画了像,他指出——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写文章当长则长、宜短则短,长有长的气概,短有短的精彩。文章长不见得是毛病,但废话连篇、又长又臭就是毛病了,既浪费纸张笔墨,又浪费读者时间,传染开来更是不得了,必须好好治一治。
notion image
那么,“长” 作为写文章的一种 “常见病”“多发病”,到底有哪些典型症状、具体表现,又该如何对症下药、辨证论治呢?这就需要从病因病机说起。根据我的写作经验和所见所闻,文章写得长,主要有这么一些原因。
——题大易长。写文章非常忌讳 “大而全”,就像做生意一心想做大,什么生意都想做,如果本钱不够、能力不足、盲目铺摊子,反而会事与愿违,什么都做不好。
“大而全” 发于 “大”——选择了一个大题目,或是自己把题目起大了,大到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写文章的时候,生怕哪方面照顾不到,结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大鱼小虾、一网打尽,枝生蔓绕、越写越长。对此,胡乔木指出:“题目大了,侧面也就多了,内容也就复杂了。假如自己对于问题没有真知灼见,自然就要拿别人的旧话来凑数。这样不就成了万金油八卦丹之类百病皆医而又一无所医的东西吗?” 所以,如果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一件事情写通透,就尽量不要定大题目。
有经验的人写文章,即使写一个大主题,也会选择一个小角度切入,然后全景式展开,力求于细微处见精神,透过一滴水见到太阳的光辉。这就叫 “大题小做”,与我们常说的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尺水兴波是一个道理。
——点多易长。文章要写得立体、丰满,需要有点有线有面,点上尤其要有观点、有重点、有亮点。文章的架子要展得开、撑得住、立得稳,必须有几个支点。几何学告诉我们,两点可以连成线,三点可以扩成面。所以写文章最少应该选两个点,正面选一个,反面选一个,这就叫 “两分天下”;也可以 “三足鼎立”,所谓 “无三不成文”;结构再复杂一些的,就需要把四梁八柱立起来。
写文章固然点多则面广,但也要知道点多则易碎,重点多了就没有重点,亮点多了就没有亮点,而且点越多需要的篇幅也越长,否则就讲不清楚、写不明白。很多文章之所以控不住篇幅,原因就在于没有抓住重点、突出亮点、瞄准焦点,结果笔力分散了,文章长度也相应增加了。
存在这类问题的长文章,治则治法就是控制点数、集中笔力,把有限的笔墨集中在重点亮点焦点上,其它内容点到即止,甚至可以避而不谈。
——皮厚则长。做包子也好,做饺子也好,皮要薄,馅要足,否则就不好吃。有的人写文章,开头部分交代过多、过门太长,“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壳”,咬三口都见不着肉。还有的人习惯于大点套小点,文章包装了一层又一层,就是没有多少肉。比如,讲形势就从国际写到国内,从中央写到地方,从省里、市里一路写到县里、乡里,终于见着 “肉” 的时候,前面的 “皮” 已经洋洋洒洒好几千字了。又如,谈意义的时候,先写这个领导怎么说,再写那个领导如何讲,最后才有几句自己的话,不痛也不痒。
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删繁就简、剥皮见瓤。常用方法是把隔着几层的皮都剥掉,只保留与内容贴得最紧的那一层;如果原稿采用的是架子大、层次多的块状结构,那就改为层次相对简洁的条式结构。比如,原文分三大块来写,重点是第二块,每一块都有好几条,有的大条之下还有小条,叠床架屋、枝蔓太多,篇幅下不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第一块去掉一级标题,写得简单一些、概要一些,用作导语;对第三块也作同样处理,用作结尾。这样,层次减少了,篇幅也下来了。
——路弯则长。机关文稿写作宜用直笔,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啥说啥,不能东拉西扯、拐弯抹角。然而,有的人偏偏习惯于拐着弯说话、绕圈子说话,七扭八拐才进入主题,前面尽是些没有错也没有用的官话套话废话。
相传明朝的时候,刑部主事茹太素有一次向太祖皇帝朱元璋上书,写了 17000 字。朱元璋让手下念给他听,念到 6370 个字还不知道要讲什么,顿时大发雷霆,把茹太素叫过来,打了五十大板。第二天继续念,念到 16500 个字时,总算见到了 “干货”,原来茹太素上书是要提 5 点建议。后来,朱元璋决定采用其中 4 点,并宣茹太素上朝,交待了 3 件事:第一,昨天打你是不对的;第二,你是个忠臣,因为你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第三,你这个建议 500 个字就够了,前面 16500 字全都是废话。再后来,朱元璋还对大臣们说:“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
我们要从茹太素身上汲取教训,写文章的时候力求起句入题,最起码第一段要见着主题。
——注水则长。无良商贩会拿 “注水肉” 欺骗百姓,有的干部也会拿 “注水文章” 来自欺欺人。写文章的时候,手上没有足够的素材,不是想着怎么去找、去挖、去调研,而是米不够、水来凑,硬是用为数不多的米熬出一大锅粥,看起来量不少,实际上吃不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米的时候,不能等米下锅,而要找米下锅。米不够的时候,不能就米下锅,有多少米煮多少饭,而要赶紧去找、去借。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平时多存一些米,最好是亲手种出来、刚刚打出来的 “新米”——有做饭经验的人都知道,与陈米相比,新米出饭少,但味道更香、口感更好。
——话痨则长。生活中有一种人叫 “话痨”,喜欢没话找话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机关文稿写作中也有“话痨” 现象,就是写文章絮絮叨叨、啰里啰嗦,上下一样、前后重复,拖泥带水、画蛇添足,当收不收、该止不止。有的话本来已经讲完了,但还不忘加上几句 “我单位的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等等,好像不这样写,人家就会说他不谦虚。有的写到结尾,还要加几句豪言壮语或口号式的东西,读之令人生厌。
遇到这样的文章,办法就是一个字——“删”,删到段无冗句、句无冗词、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对文章的作者,要帮助他认清自己的毛病,好好改一改 “话痨” 的习惯,养成文字上的洁癖。
文章写得长而不当,归根到底是一个 “度” 的问题,过度则长、失度则长。所以,长不长不能简单以字数论,关键看有没有足够的“干货”,需不需要写那么长。如果像习校长所说的,“非长不可、篇幅短说不明白”,像《庄子》中所说的,“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长短都不是问题。
当然,话不在多,说清就好;文不在长,管用就行。水平高低不在文之大小,分量轻重不在稿之短长。大道至简、要言不烦,能够长话短说,用精辟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才是真本事、大智慧。
现实工作中,导致文章长、讲话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讲究语言的排场,端着架子写文章作讲话。人的架子大,文章的架子、说话的口气也小不了,篇幅自然短不了。这是文风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必须通过作风的转变来促进文风的转变。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 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有的干部认为只有照搬文件上、报刊上的话,才是同上级和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 “保持一致”;也有的干部认为讲大话、空话、套话、歌功颂德的话最保险,不会犯错误;还有的干部认为长文章才显水平够分量,讲长话才说明对工作对会议重视,这些都是误解。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端正思想认识入手,把“文章病” 从根子上挖掉。(3073 字,2018 年 11 月 4 日完稿)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195 “空”文章的辨证论治——成文谈文风问题之三
下一篇
193 写公文也要反 “四风”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