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257 写材料要有方向感(二)
Words 3067Read Time 8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257
class
写材料要有方向感(二)
notion image
第 248 讲,我讲的是《写材料要有方向感》,其中以讲道理为主,也举了几个例子。最近,在工作中又碰到了几个鲜活的案例,我把它们整理出来,作为第 248 讲的续篇。
01
案例 1:角色定位不对
前不久,我们单位邀请一位专家来作讲座,讲的是党的政治建设。讲座结束后,主办处室写了一篇新闻稿(专业术语叫 “消息”),其中写道:
讲座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事例,回顾了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深刻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要强化政治领导、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净化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真正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
这里面,有语言表述不够精准的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结合专家角色来考虑关键处的用词。一般来说,会议活动的新闻报道,多用 “×× 指出”“×× 要求”“×× 强调” 的句式来引述会议部署、领导讲话,但讲座不宜这样写,因为专家所讲的内容不是工作部署,只是工作建议;专家讲话的口吻也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启发式的。所以,我把上面这段文字修改为:
讲座中,××× 回顾总结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运用翔实的资料、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从强化政治领导、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净化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等方面,对如何把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进行了深入解读。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一定要找准角色定位,懂得 “什么人说(写)什么话”,说符合身份的话,用合乎角色的词。内容如此,措辞也如此。
02
案例 2:用力方向不对
前几天,领导到一个地级市调研。调研活动结束后,随行人员写了一则新闻,其中把相当多的笔墨用在了领导对调研点的肯定上:按照调研路线,每个点写上一两句,虽然蜻蜓点水,但是一个不落,给人一种记流水账的感觉。反之,领导的指导性讲话写得比较约略。这样写,是把笔力用错了方向,用错了位置。
作为领导的调研活动,重在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推动工作,尽管也需要发现亮点、肯定成绩、加油鼓劲,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除非是重大典型。而本次调研活动,一共去了 7 个点,哪有那么多典型啊?领导到了点上,肯定会说一些表扬的话,但这些话在整个面上并不具备指导意义。而领导的指导性讲话,虽然是在某个地方、某个场合说的,却不仅对这个地方有指导作用,对其他地方往往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讲话的具体地点、场合只是引出所讲内容的机会和由头。
我修改这篇新闻稿的时候,调整了笔墨的分布,把领导肯定当地的工作一笔带过;对领导讲话中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则尽可能展示出来。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一定要把笔墨集中到主要目的上,主要目的不仅决定行文方向,也决定了笔力轻重。
03
案例 3:思考方向不对
最近,我们单位牵头,出台了一个政策文件,领导批示要求进行政策解读。业务处室草拟了一份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设置了几个问题并逐一回答。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处室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对文件内容进行压缩。
我看了,就问负责起草稿子的同志:“你写这篇稿子的目的是什么?”
他回答:“解读政策啊!”
“可你的解读在哪里啊?我怎么只看到了文件,没看到解读啊?” 我又问。
他说:“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已经介绍了起草文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这不就是解读吗?”
我说:“文件的内容就不需要解读了吗?你们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不写别的内容?写这些内容,你们是怎样考虑的,有什么依据,为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些文件中看不到的东西说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件、理解政策,才是解读啊!”
最终,对第二个问题,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省从 2015 年开始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实现了这项补贴 “从无到有”。这个《通知》,旨在实现补贴 “从有到优”。主要内容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提高标准,让补贴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完善机制,目的是聚焦我省各地在执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确保这一制度不断完善,有效发挥对干部的激励作用。
一是针对 “标准一定、多年不变” 的问题,建立乡镇工作补贴标准逐步提高机制。……
二是针对补贴标准 “一刀切” 的问题,建立地域差异化机制。……
三是针对 “干短干长一个样” 的问题,建立向长期在乡镇工作人员倾斜的补贴机制。……
四是针对 “干与不干一个样”、有的地方干部离岗后仍然享受补贴的问题,完善乡镇工作补贴发放与干部在岗情况挂钩机制。……
五是针对 “钱从哪里来” 的问题,完善乡镇工作补贴财政保障机制。……
后来,这篇经我修改的答记者问,一共 3533 字,送审的时候领导一字未改。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写材料,跃然纸上的只是 “冰山一角”,更多的东西在文字背后、纸面之下;政策解读不能照搬政策,而是要让更多的冰山露出水面。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曾经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 这就是著名的 “冰山理论”。
04
案例 4:认知方向不对
最近,我又指导一位年轻同志起草了一篇领导讲话稿,主题是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从严治部质量”。写到从严立规的时候,这位年轻同志写了这么几句:
近年来,×× 干部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总量虽然不大,但趋势却不容乐观。这既有个别干部自身的问题,也与我们警惕性放松,认为 ×× 干部自律性好、免疫力强,从严管理的制度没有跟上有一定关系。
我审改稿子的时候,对他说:“你这样写,显得比较牵强。干部犯错误,与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可能有一定关系,比如制度笼子扎得不紧,牛栏关猫。但是,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而且是很小的一方面,决不是主要原因。现实中,因制度不健全而犯错误的干部不多,更多的是因为自律不严,管理监督又跟不上,失之于宽松软。如果这方面问题不解决,制度再健全,还是有干部会铤而走险。”
于是,我把从严立规的理由改成了这样:
俗话讲,“家不以规矩则败,国不以规矩则衰。” 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 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都很强,规矩意识要更强。我们所说的规矩,包括规范、规定、规则,集中体现为各项制度。
那位年轻同志写的那一段,我调整到了从严监督管理部分,修改为:
近年来,×× 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时有发生,虽然只是个别现象,影响却很恶劣,不容忽视。这里面,既有干部放松自我要求的原因,也与我们监督管理不到位有一定关系。
这类小问题,在这名年轻同志所写的稿子中还有很多。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在所写观点与理由之间虽然找到了某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紧密;往往只看到了分支,却忽略了主干,更没能抓住问题的根本。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写作水平。无论看问题还是写材料,一定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就牵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可能顺藤摸瓜。否则,看问题只能看到边角和皮毛。(2958 字,2019 年 4 月 22 日完稿)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258 我们该怎样说话
下一篇
256 学习体会怎样写 这个例子告诉你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