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23 学好公文 “材料学”(下)
Words 2593Read Time 7 min
2023-6-19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续前一讲
4 我们该怎样管理材料
占有的材料多了,管理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人对写作材料的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水平。
作家秦牧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这三个库无疑都很重要,但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毕竟有所区别,不能简单照搬作家的做法。根据我的经验,要想成为一名库存丰厚、管理科学的写作高手,所建立的材料库应该是金字塔式结构。我的写作材料塔建在电脑里,大致分为四层:
底层是文章库。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存储有学习和参考价值的文章和文件。如果没有现成的电子版,又懒得自己敲一遍,可以存储扫描件。
第二层是信息库。主要是分类存储从文章文件中抽取、摘录出来的信息,以及工作中掌握的统计数据、最新动态、经验做法等信息。收入的信息以有价值、可能用得到为标准,与本职工作关联度大的优先收录。
第三层是知识库。主要收藏自己感兴趣又可能用得上的各科知识,特别是历史、政治、经济、科技、管理和本行业领域的新概念、新知识、新理论。
最顶层是思想库。重点收录名言警句和他人有思想有创见的观点材料,以及个人的学习心得、经验体会、思想火花等,很多可以成为写作的重要线索和内容片段。
在电脑里,一个材料库其实就是一个文件夹。在每个文件夹中,可以设立若干个子文件夹,就像在仓库里摆上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柜子,每个柜子里又有一层层抽屉。
材料的具体分类方法很多,最基本、最实用的一个是按来源分类,一个是按主题分类,这两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比如:“文件”可以分为 “中央文件”“本省文件”“外省文件”;每一类文件,再按主题分为“党建工作”“经济工作”“社会工作” 等子类;“党建工作”又可分为 “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 等孙类。
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还应该用简明扼要、能够精准反映材料主题的文字给每个文档命名,最好标明成文或入库的年月日,这样材料就不会弄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查找。比如:“×× 省委关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2014 年 5 月 8 日印发)”。
有的材料,归入这一类也合适,归入那一类也合适,那就复制几份,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里。
为便于检索材料,对同一个文件夹中的多个材料,可以按照生成的时间先后,分别在文件名的前面加上序号。同时,每一个文件夹中建立一张材料清单。
5 我们该怎样选用材料
收集到的材料只是本钱,选准用好材料才是本事。选用材料,大致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是鉴别,目的是去伪存真。对收集到的材料,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该检查的要检查,该核验的要核验,该考证的要考证。那些错误的、虚假的材料,必须坚决摈弃、毫不吝惜。
第二步是筛选,目的是去粗取精。收集材料是多多益善,筛选材料则贵在精当。要围绕主题、精挑细选,把典型的、新鲜的、生动的、价值高的材料留下来,把 “外围” 的、过时的、用处不大的材料剔出去。
鉴别和筛选材料,眼力非常重要。有的材料,就像泥沙中的金子、蚌壳里的珍珠、石头里的璞玉,没有点儿眼力见,根本发现不了,更看不到它们的潜在价值。这样的材料如果被抛弃了,无异于暴殄天物。
关于怎样处理收集材料和筛选材料的关系,《茅盾论创作》中有一段话说得很透彻:“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孔,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到筛选材料的时候,“就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要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
第三步是加工,关键是使之合用。加工材料的手法很多,可以从一个材料中截取有用的部分,也可以把零散的材料进行整合;可以把穿着 “外衣” 的材料剥壳取瓤,也可以对材料的原矿石进行熔炼、提纯,重塑为需要的形状;可以把材料的粗胚打磨一番,也可以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把外国话翻译成中国话,把 “普通话” 转换为“地方话”,把别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总的来说,要通过适当加工,提升材料质量,确保合用好用。
没有经过加工提炼,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材料,叫做 “原材料”。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叫做 “预制件”,本意是指施工前已经制作好的建筑构件,在写作中引申为提前加工、组装好的材料整件。善于写文章的人,平时会大量地制作和存储这样的预制件,到了动笔的时候,就不用一砖一瓦地盖房子,而是使用预制件来迅速拼装。
第四步是使用,关键是用当其所。材料的使用,总的原则是支撑观点、务求贴切,以少胜多、务求精当。特别是要用主线把材料串起来,用观点把材料统起来,使材料服务于主题、服从于观点,不能搞成 “两张皮”。具体来说,使用过程中要做好 “四定”:
一是定位置。明确哪个材料用在文章的哪个部分、哪个地方。
二是定用法。逐一明确每个材料是直接引用、照搬照用,还是组合运用、翻新化用。在使用数据时,要特别注意什么情况下使用绝对数,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对数。一般来说,绝对数只反映数量大小,用于静态地看工作。比如:
notion image
一年来,全省共举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培训班 5000 多个(期),集中培训党员、干部 32 万多人次。
notion image
如果要动态地反映情况变化、工作成效,使用同比、占比等相对数更有说服力。又如:
notion image
一年来,省干部学院共承办各类培训班 123 期,培训学员 6.1 万人次,分别比去年增长 12.5%、15.3%。
notion image
三是定详略。写文章不能平均用笔,每一部分使用材料的多少、详略,也不能搞平均主义。一般而言,观点越重要,越是需要充分论证、说明,使用的材料越多;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性的材料宜略;点材料宜详,面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
四是定疏密。使用材料除了浓淡相宜,还应疏密相间,不能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把文章搞成材料仓库。一般情况下,如果前一个观点用的支撑材料较多,后一个观点就应该少用一些,反之亦然。当然,材料用与不用、用多用少,关键要看观点表达的需要。不用材料也能够讲清楚的道理,自然无需使用。
总之,收集材料贵在 “博”,鉴别材料贵在“严”,选择材料贵在“精”,加工材料贵在“巧”,使用材料贵在“活”。把这几个字理解到位了,就能较好地掌握“材料学” 的要义。
(2017 年 11 月 24 日初稿,12 月 17 日改定)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24 材料也要上保险
下一篇
22 学好公文 “材料学”(上)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