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261 再回桂兴村
Words 2737Read Time 7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261
class
【新课导学】
今天推送的,是我昨晚连夜写的一篇散文。如果不写出来,估计觉都睡不好。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底不由得响起了一首歌:“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尽管心潮澎湃,我的笔下并没有喷涌出什么华丽的辞藻,因为我的那份情,是朴素的、纯真的。
这样的写作练笔,大家也可以时而不时做一做,很有意思,对于提高文字驾驭能力也很有帮助。
notion image
散文
再回桂兴村
昨天,出差的路上,经过了桂兴村——那个在我生命中刻下 18 个年轮,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地方。
桂兴村不是村,而是一个厂,一个 “三线厂”,全名叫 “邮电部 532 厂”。因为坐落在桂林市和兴安县之间,周边又都是农村,当地群众就称之为 “桂兴村”。
三线厂是那个备战备荒的特殊年代的产物。桂兴村从 1970 年开始兴建。在 “好人好马上三线” 的时代号召下,1971 年,父亲带着我年幼的哥哥,从千里之外的武汉市,来到这个偏远荒凉的地方,和几百名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叔叔阿姨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当时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1972 年,母亲带着尚在襁褓中的我投奔过来,父亲用一架板车,连人带行李,从县城的火车站,一步步拉了十多里路。现在,母亲忆起这段往事,还总是说:“一看到板车,眼泪刷地就出来了。”
桂兴村三面环山。当年选择这样一个位置建厂,完全是出于备战需要,因为 “分散、隐蔽、靠山” 是三线企业建设的指导原则。“到处都是乱坟岗”,这是父辈面对的建厂环境。但在孩提时的我和小伙伴眼里,大山不仅是风景,更是宝藏、是乐园。春天,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不仅好看,还能吃,尽管酸中带涩;夏天,有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河,可以戏水游泳,还可以捉鱼摸虾;秋天,有各种各样的野果,尽管很多我们叫不上名字,但在哥哥姐姐的 “传帮带” 下,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哪种能吃、哪种好吃;冬天,我们打过雪仗,也吃过冰凌。周边每一座高高矮矮的山,我们都用身影用脚步丈量过;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洞,我们都用目光用石头勘探过。在特别能吃的年龄,又正处于缺菜少肉的年代,雨后的地衣,塘里的河蚌,田里的泥鳅、青蛙,甚至山里的蝗虫、蜻蜓、四脚蛇,都曾是我们嘴里的美味。那时候,几乎每一家都有个菜园子,不少家庭还养起了鸡鸭鹅,真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随着厂子日益发展壮大,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我们有了菜市、鱼塘、食堂、粮站、煤站,有了医院、商店、储蓄所、邮政所、电话站,有了标准篮球场、田径场、游泳池,连冰室(就是冷饮室,主营冰水、冰棒儿,凭票供应,也可以用钱买)、带浴池的澡堂这类设施都有,还有从托儿所到中小学、技工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的完整教育链。到今天,我都想不出还有什么应该有而厂里没有的生活配套。最令孩子们神往,也最让我们自豪的,是那个足以容纳上千人的礼堂,兼具大会堂、电影院、文化馆的功能,不仅有大舞台、表演池、阅览室,还分地座楼座呢!
在桂兴村,我不仅完成了高中毕业前的全部教育,而且很早就接受了类似今天的素质教育。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不仅有秋千、木马、跷跷板、滑滑梯,还有手风琴、脚风琴(小时候在我眼里就是钢琴),连上厕所都要排成长队、和着伴奏(那伴奏的调子至今我还哼得出来),按照排练好的动作,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往前走,真是训练有素!上小学的时候,我开始跟着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的唐荣智老师课余学画,还参加过美术夏令营,与今天孩子们参加的兴趣班相比,一点儿也不差。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体育老师都是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经常跟我们一块打球的,有北京青年队退下来的乒乓女将(这是据说),有解放军队和省运动队的篮球健儿。我的同学,小小年纪,就有被选进县市省级射击队、射箭队、篮球队的,也有被选进部队文工团、省话剧团的。从小到大,我一直当班长,在少先队里戴上了 “三道杠”,到高中当上了学生会主席,还是厂团委唯一一名学生委员。这些社会工作,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企业办社会又无比亲近大自然的环境里长大,我们无疑是幸福的、快乐的。厂里完善的设施配套、特有的种种福利,父母稳定且高于地方的工资收入,让我们和厂外哪怕是城里的孩子相比,生活条件、教育条件都要优越不少。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厂里还试着生产过电视机、电风扇——这并不是主营业务、主打产品,而是给职工的福利。
厂里的种种好,我始终记着、念着,从没忘记过,一直到现在。所以,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尽管父亲调离了厂子,母亲后来从厂里退休了,我们家搬到了几十公里以外,每个寒暑假,我都要回厂里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老师,找一找同学。后来,我谈了女朋友;再后来,有了女儿,我都没忘记第一时间带回厂里,到我成长的地方去寻旧、寻梦、寻根——尽管我不在那儿出生,籍贯也不是当地的,但桂兴村比我的家乡还亲,她是我超越血脉、超越地理意义的家乡。我想,在所有 “村二代” 的骨子里,都有这样一种情结,解不开,剪不断。“桂兴村”这 3 个字,是一条精神脐带,让我们有一种同胞兄弟姐妹般的亲,无论见与不见、多久没见。
这一次,因为要掐着点儿赶火车,我在 “村” 里只停留了半个小时左右,在过去的子弟学校(现在已改为小学,大名没换,叫 “桂兴村小学”)走了一圈,其他地方都是“车游”。厂里的干部职工大多早已搬迁,许多“能人” 相继调离。2007 年,走过艰辛、创过辉煌的 532 厂不幸破产了。1700 多干部职工、近万人生活的桂兴村,已经物非人也非。尽管如此,我怎么也看不够,每一眼看过去,都能看到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的东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我眼里都能呈现出画面。
在校园里,我幸运地见到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张衍初老师,教过我初中化学,他现在是这所小学的校长;另一位是何老师,教美术的,没教过我,叫不出名字,看着脸熟,还有印象。厂子弟学校数十位教职工中,留下来的,只有他们俩。当年英俊小生型的张老师,现在发福了,头发也快掉光了,要是在大街上偶遇,我一定认不出来。岁月无情啊!
在校长室里,张老师捧出厚厚一大摞影集。相片很多,黑白的,彩色的,新旧不同,大小不一,有些凌乱。我翻到第三本,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初中毕业照:9 位老师,10 名男同学,10 名女同学,真亲切,就像是一张全家福。
notion image
学校里,动了不少土木。幸运的是,当年的几栋楼都还在,只是重新粉刷过不知多少遍,颜色和我记忆中的母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的高中教室也还在,尽管桌子凳子都换了。我下意识地走到当年的座位前,很自然地坐下来,和读书时一样。坐在那儿,不用动脑,昔日的一切就跃然眼前,清晰如昨,美好如昨,时间仿佛定格在 29 年前。(2440 字,2019 年 5 月 1 日凌晨完稿)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262 致敬桂兴村
下一篇
260 来来来!我们一起做公益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