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发根为树 化本为纲
——如何从无到有地拟制写作提纲
成 文
近日读书,偶见晋代哲学家杨泉的名言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物理论》)。把这句文言文翻译过来,意思是:抓住渔网的总绳,渔网自然而然就会张开;抓住问题的根本,其它末节也会随之跟上。这讲的是做事的普遍规律,在论及写作规律的时候,也常常被引用。
杨泉的这句名言,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然而这一次却有了新的感悟:在写作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抓住根本性问题,还要善于 “发根为树”“化本为纲”——抓住写作目的这个根,聚焦 “体用” 这个本,推导、拟制出多呈树状结构的写作提纲。杨泉所说的 “纲”,单指总绳,“秉纲” 和“执本”是同意类比。我在这里所说的 “纲”,则是写作提纲,实际上已经把“纲” 和“目”都包含在内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写作之难,往往首先表现为理清思路难。如果完全没有思路或者思路不清晰、打不开,写作就是一件折磨人甚至憋死人的事。提纲是文章架构的设计图,也是文稿写作的施工图。拟制提纲的过程,也就是打开思路、理清思路的过程。提纲拟好了,剩下的事情不过是照图施工罢了,多数人都能顺利完成。
下面,我围绕广义公文或者说机关文稿的写作,紧扣 “发根为树”“化本为纲” 这两点,就如何无中生有地拟制提纲,从实操上展开来谈一谈。我认为,拟制写作提纲的过程,主要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写作目的
公文写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起草文稿一定是有所 “为”,不是为文而文,而是为了处理公务、推动工作而行文。不管是领导派活的 “授命写作”,还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启动的 “职守写作”,行文目的都是写作活动的根由。所以,我们在拟制提纲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想明白为什么要写这个材料,或者说写这个材料要达到什么目的。目的不明,就如同射箭没有靶子、走路没有方向。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中明文规定,公文 “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行文目的,跳不出这个大范围。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起草一篇文稿,可能同时抱有多个目的。比如,起草一篇讲话稿,既是为了总结前一段的工作,肯定成绩、激发干劲,又是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析形势、把握趋势,部署任务、给予指导,以推动下一步的工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多个目的中找出主要目的,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同在树木复杂的根系中找出主根,这是 “执本” 的内在要求。
比如,上面所说的讲话稿,如果主要目的是总结工作,那就把重心放在前面,或拉条或分块来写,对下一步工作的安排只在最后写一段,线条可以粗一些;如果主要目的是部署工作,那就把重心放在后面,前面的总结成绩可以只作为导语,简笔做些勾勒即可。
就部署工作来说,如果主要矛盾是对所写工作重视不够,那就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作为重点,把需要着重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拉出若干条进行分述,其他内容可以适当少写一些,层次简明一些。甚至整个稿子可以不写其他内容,专写思想认识问题,把工作揉到思想认识问题中去写。后面这种写法,叫做 “以虚带实”,思想认识为 “虚”,具体工作为 “实”,很多认识问题解决了,工作问题就迎刃而解。
当然,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往往不止一个,每个主要矛盾都可以提炼成为文稿中的一级标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可提炼为二级标题,形成 “大点套小点” 的结构形式。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第二步:解决 “体用” 问题
宋代大文豪苏轼早就说过:“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答乔舍人启》)其中的 “体用” 二字,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一对重要范畴,指本体和作用,我在这里引申为文体文种和作用。在文稿写作中,“体用一源”(北宋 · 程颐《易传序》),都源于写作目的。但相对来说,“体” 是显性的、外在的,“用” 是隐性的、内在的,文章因用而生体、即体而成用。
同样是指导工作,我们可以发红头文件,也可以写领导讲话。仅就红头文件而言,往往也有多个文种可选可用。所以,搞清楚写作目的之后,紧接着,我们就要把文体文种确定下来,选择最合适的文体文种,这就是 “定体”。
在 “用” 的方面,核心是搞清楚用途、用处、用户。从用途来看,这篇文稿是用来 “讲” 的还是用来 “发” 的,是用来上报的还是用来下发、用来平等交流的。从用处来看,这篇文稿打算用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从用户来看,这篇文稿是给谁用的,用户有什么需求、喜好,他们的关注点在哪里。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写作思路才能 “上路”,才不会 “迷路”。这就是 “明用”。
第三步:条分缕析列提纲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北宋 · 苏辙《新论》)前面两步,都是在为列提纲打基础。这样的基础打在头脑中、处在地表下,旁人看不见却必不可少。打好打牢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写作构思明朗化、有形化,像设计师绘图那样,让写作提纲一步步、一笔笔呈现于纸上。
绘好写作提纲这幅 “树形图”,大致又可细分为 4 个具体步骤:
一是 “出干”,就是凝练出主题主旨这个树干。主题主旨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按照 “体用一源” 的内在要求,从写作目的这个 “本” 倒推出来的。这个主干画多高、有多粗,主要由文稿的 “用” 来决定,由写作者的立意确定。写文章,意高则文高,意矮则文矮。写一篇好文章,首先立意要比别人高一头。
二是 “分枝”,就是从主干上分出几块内容,从主题中分出若干论点。主干与分枝是主从关系,分枝之间则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如果有必要,大枝上还可以分出中枝、小枝、细枝,形成分级标题这样的层进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公文写作应力求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所以枝蔓不宜太多。在把意思完整准确表达出来的前提下,要像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倡导的那样,“删繁就简三秋树”(《题书斋联》),用简笔勾勒提纲的枝干,让思想线条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是 “生花”,就是在枝干的合适位置生发出引人注目的花朵。这些花,可以是突出的成绩、鲜活的事例,也可以是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一般来说,讲道理的时候,“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清 · 唐彪《读书作文谱》);举例子的时候,“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战国 · 荀况《荀子 · 非相》);从文贵出新考虑,他人所详者我略,他人所略者我详。论略举略,如同写意点染;论详举详,则如同工笔勾勒。这种笔法上的变化,在提纲中也应加以标注,特别是写作还不够熟练的时候。
写意和工笔,既是出于内容表现的需要,往往也是写作功力的体现。写文章和画画一样,“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板桥题画》)。
四是 “配叶”,就是在枝干上、花朵旁再适当搭配一些素材之叶。虽说枯树也有枯树的美,但这样的美多少有些另类。而写公文是着眼于推动工作的,需要展现工作中的勃勃生机,有一些绿叶点缀在枝条上,顿时就有了生机。红花更需绿叶配,配上一些鲜活的信息和表达,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更鲜活,还能让花和叶相映成趣,增强可读性。
无论是妙笔生花,还是精心配叶,都有个 “度” 的问题。公文写作以实用为本,以够用为度,不能堆砌内容,也不宜炫耀技法,把该写的内容写清楚、该说的话说明白,这就可以了。衡量是不是在堆砌内容、炫耀技法,关键就看失不失度、过不过度。
一般来说,列提纲是越细越好。提纲考虑得越周密、越成熟,把写作中的注意事项标注得越清楚、越细致,写起文稿来就越不容易跑偏走笔。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于写作经验足够丰富的 “老笔头” 来说,列个粗纲甚至打个腹稿,就可以动笔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每每有临时触机、意到笔随之乐。(3063 字,2022 年 2 月 6 日完稿,2 月 20 日修改,3 月 25 日再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02287afa-69ff-4681-826c-7403adcfb5f5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