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 *为人为文莫要 “作”
成 文
- *
最近,我在审改本单位的材料时,发现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作”。
所谓 “作”,是“做作” 一词的缩略词,本义是指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和腔调。
我所说的 “作”,特指写作中的过度包装,是形式主义文风的典型病症,与其本义有相通之处,又不完全一样。为了说明问题,这里我先摆事实,再讲道理。请看这么几个文稿实例——
【例 1】
打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升级版”
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强化决战脱贫攻坚组织保证,必须打造落实责任 “升级版”,在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上狠下功夫
二、强化决战脱贫攻坚组织保证,必须打造基层组织建设 “升级版”,在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上狠下功夫
三、强化决战脱贫攻坚组织保证,必须打造队伍建设 “升级版”,在确保尽锐出战上狠下功夫
四、强化决战脱贫攻坚组织保证,必须打造建章立制 “升级版”,在破解脱贫长期性问题上狠下功夫
五、强化决战脱贫攻坚组织保证,必须打造树牢导向 “升级版”,在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上狠下功夫
六、强化决战脱贫攻坚组织保证,必须打造统筹兼顾 “升级版”,在消除疫情影响上狠下功夫
这是一篇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理论文章,需要结合过去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成效来谈,谈出下一步的思路措施。起草者考虑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抓了多年,很多 “抓法” 无需换频道,但又要继续抓,想来想去,想到了 “升级版” 这么个概念,作为文眼也是题眼。
文章也好,标题也好,有眼则活。应该说,起草者使用文眼题眼来提亮文章,想法是好的,但并没有想清楚,导致所画的 “眼睛” 大而无神,不能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要领灵动且传神地反映出来。提纲中的一级标题冗长且不说,6 个 “升级版” 多数立不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硬生生地 “造” 出来的。这样的“硬造”,就是一种“作”(我的用词也许有些尖锐,但属于“爱之深、责之切”,而且对事不对人,请勿对号入座)。
下面这个提纲,是我就同一主题重新拟制的,同样运用了 “文眼 + 题眼” 的技巧,但用得比较自然、贴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要
“抓” 在实处细处、“促” 出动力活力
一、抓责任落实,促任务落实
二、抓队伍建设,促担当作为
三、抓堡垒打造,促作用发挥
四、抓集体经济,促共同富裕
五、抓制度完善,促长远发展
这个提纲,无论大标题还是小标题,都紧扣在 “抓” 和“促”两字上,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抓什么、怎么抓”“促什么、如何促” 回答得很清楚。尽管标题是对仗式的,但很自然,没有什么斧凿的痕迹。
再看第二个例子,这是一篇学习贯彻上级会议精神的署名文章,谈的是在工作中如何立制用制。
【例 2】
坚持在精准制定、严格落实制度中
推进 ×× 工作
自觉对标对表,扎紧制度之 “笼”。
围绕中心大局,固守创新之 “道”。
聚焦短板弱项,找准破题之 “匙”。
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执行之 “力”。
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治理之 “效”。
乍一看,这组小标题很漂亮——对仗工整,每个标题中都用了一个字作 “眼”,文字简洁,顾盼生辉。
从形式上、文字上看,这组小标题应属上乘之作,每个词、每个字都是精准的,文稿起草者下了大功夫,很不容易。
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多数标题也立不住,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连不上,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比如,“对标对表”的目的是把准方向、校正偏差,和 “扎紧制度之‘笼’” 没有必然关系。当然,上面把制度笼子扎紧了,下面跟着扎紧,这也是一种对标对表,但并非所有的制度都是约束性制度,都需要从紧。又如,“围绕中心大局” 是工作之道,但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创新之‘道’”。再如,“聚焦短板弱项” 有助于找准突破之口,但并不能 “找准破题之‘匙’”。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是理论思维,是工作规律。
我在审改这篇稿子的时候,基本上是推倒重来。下面是我重新拟制的小标题:
对标对表开展 “制度体检”,及时进行查缺补漏。
突出高标准、严要求和可行性,着力提高制度制定质量。
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 “牛鼻子”,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
这几个小标题并不算漂亮,但与原稿相比,显得自然了许多,也内敛了许多、稳重了许多。无论写文章还是制标题,“准”是第一位的,“稳”是第二位的。在 “准” 和“稳”的基础上,能够写得 “活” 一些、“亮”一些,当然更好。但是,如果形式上的 “好看” 与观点的 “准” 和“稳”有冲突,宁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 ·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例 3】
一、新起点要有新面貌
第一,要感恩奋进
第二,要整好样子
第三,要刷新自己
这组标题,出自我和同事起草的一篇领导讲话稿,讲话的对象是新调入、新转隶、新提拔、新换岗的同志,主要内容是对他们提出希望。
第二个二级标题及所带出的内容,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 “新人” 注重个人形象,使其言行举止以及所反映出来的内在品质与人们心目中的职业形象高度契合。这个立意非常符合讲话的主题,也非常适合讲话的对象,但起草者在 “操刀” 时,为了小标题的工整对仗,硬凑出 “整好样子” 这么一句,不好理解,也不够准确,有 “以词害意” 之嫌。我在修改的时候,直接换为一句“大白话”,并把这个小标题的顺序由第二点调整到第三点。
一、新起点要有新面貌
第一,要感恩奋进
第二,要刷新自己
第三,要有 ×× 干部的样子
“刷新自己”,主要是内在的修炼,强调的是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提升;“要有 ×× 干部的样子”,这是由内而外的,强调的是作风表现和形象塑造。这样调整顺序之后,逻辑更加严密。
“作”,最大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自然。在我看来,“不自然” 有 3 种情形:
第一种是做不到自然。从小孩子学走路,到我们学习任何技能,没有学到家、动作不到位的时候都是这样。很多年轻同志写材料,也是这样。这种不自然,其实是一种生涩感,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
第二种是自以为自然,实际上不自然。说白了,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东施效颦大概就是这样。“效颦”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但美有很多种,西施有西施娇柔的美、病态的美,东施也可以有自己朴素的美、健康的美、自然的美,何必去刻意模仿西施呢?邯郸学步也是这样。已是 “大人” 的燕国少年,为了模仿赵国邯郸的人走路,而把自己的本领给丢掉了,这和小孩子学走路没学好是两回事儿。我能理解初学写作者的生涩,但不希望写手们像东施、邯郸那样去“作”。
第三种是自己挺自然,却让别人感到不自然。俗话说:“见到秀才说书,见到屠夫说猪。”你跟屠夫说书,自己说得再自然,屠夫也会不自然地拘谨起来。上面第二个例子中的小标题,特别是后半句中 “扎紧制度之‘笼’”“固守创新之‘道’” 这类表述,用在理论文章中是比较合适的,但如果用在讲话稿中,就有故意掉书袋子之嫌,就会让听众觉得不自然,这就和干部下农村的时候,像坐在主席台上一样西装革履差不多。
除了故意摆谱、装腔作势,“作” 在机关文稿写作中的具体表现,还有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穿衣戴帽、华而不实,故作高深、云遮雾绕,故弄玄虚、套路太多,等等。
李瑞环同志曾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副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我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就是写文章要力求结构简练、语言通俗、观点鲜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做事要诚心诚意、放平身段、抱定恒心,这样才靠谱。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从一定意义上说,李瑞环同志送出的这副对联,就是在告诫我们:为人不要 “作”,为文也不要 “作”。(2898 字,2020 年 3 月 9 日完稿,3 月 12 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f00ef13c-0d00-4500-89ff-0f7337e2a03b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