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389
class
【写在前面】
“三好公文课” 少有的连续 18 天未推新课,已经有不少读者催更了!
这段时间,不仅材料任务重,出差也多,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基层调研。加上临近 “七一”,有关活动一项接着一项,实在没有精力开发新课。
不过,我在心里始终惦记着读者,惦记着自己打造的这个课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不,端午放假 3 天(对我来说,放假并不等于能休假,只是时间安排上相对自由了),我完成了 3 篇材料,又一连开发了 3 堂新课,还到书城买了 16 本书,补充了一批枪支弹药。
今天恢复更新,后面还有大餐。
- *
言者有感而发 听者感同身受
——怎样的领导讲话才能让听众 “有感”
- *
我从事管理工作迄今,已整整 25 年;从走上单位中层干部岗位算起,也有 20 年了。无论是听领导讲话,还是自己以一名领导干部的身份作讲话,次数都数不过来。作为倾听者,我喜欢那些让人听了受感染、有感悟的讲话。作为讲话者,我也努力追求这样的讲话效果。
那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怎样讲话才能让听众 “有感” 呢?对这个问题,我思考过、探索过,却一直没有深入系统地总结过。今天突然想到这一点,试着开堂新课,填补一下空白。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 我思来想去,想出了作为本文大标题的那句话,觉得基本能概括出心目中的真传。
言者有感而发,听者感同身受,好的讲话或讲话稿,能够让这两方面高度统一。
言者有感而发,“有感” 是前提,“善发” 是关键。
前面说了,这个 “感” 有两重含义:一是感情的 “感”,感动、感染都在此列;二是感想的“感”,感触、感慨、感悟也都是这么个意思。不管取的是哪个含义,“有感” 都是前提——要让听众受感动,自己先要动感情;要让听众有感悟,自己先要悟所感。
然而,有真情实感却不善表达,也很难达到让听众 “有感” 的效果。表达,就是 “有感而发” 的“发”,这是让听众 “有感” 的关键。作为讲话者,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直击人心、震撼心灵呢?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寥寥数语,把感染力的主要构成因素都点到了。
受白老先生的观点启发,我觉得,要 “有感而发” 出一个好的讲话或者讲话稿,有这么 3 点尤为重要:
一是感于心,发于口。话从口出,意由心生。心里话未必都感人,但真正感人的话一定是心里话。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话,肯定不能感动人。
二是感于情,发于声。讲话,讲的是 “话”,发的是 “声”。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有感染力,但注入了真感情的声音一定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的讲话,必定是 “情动而辞发”(南北朝 · 刘勰《文心雕龙 · 知音》),这样听众才有可能 “披文以入情”。
三是感于义,发于言。这个 “义”,指的是 “道理”,更是具有道德取向、价值取向的 “道义”。古人说,“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宋 · 洪迈《大义感人》)。正因为如此,大义微言也如洪钟大吕,有振聋发聩之效。
听者感同身受,“同感” 是效果,“身受” 是途径。
在这里,我玩了个文字游戏,把 “感同” 换成了“同感”。所谓“同感”,就是与讲话者相同的感觉、共同的感受,就是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所谓“身受”,就是亲身经历,讲话者所讲的事情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感同身受的实质,就是以代入感唤起受众的同理心。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第一,要让听众对话题 “有感”,关键是换位思考
讲话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交流方式,交流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领导讲话虽然不是对话,同样具有互动交流的功能,只不过这种交流更多地由讲话者主控。领导者在台上激情四射地讲,受众在台下鸦雀无声地听,并用真诚的掌声给予评价,这也是一种互动。
互动,不止是在讲话过程中,实际上从讲话的选题开始,就应按下 “启动键”。领导讲话的选题,需要着重考虑、综合考虑 3 个因素:
一是工作需要。领导讲话是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工作需要必须摆在选题的第一位。一般情况下,领导讲话是干什么讲什么——当下正在抓的重要工作、出席的政务活动,决定了选题的大致方向和范围。
二是领导意图。一项工作或者活动,可讲的内容很多,可选的讲话角度也很多。在大方向、大范围之下,具体讲什么、怎么讲,讲话者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干部,不会把选择权、话语权完全交给文字秘书。作为讲话稿的起草者,从选题开始,就要号准领导的脉,把握好领导意图。
三是受众需要。领导讲话毕竟是一种交流方式,有效交流的前提是让领导 “想说什么” 与受众 “想听什么” 产生交集,交集的内容越多,有感度就越高。无论是讲话者还是讲话稿的起草者,都要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出于同理心来选择主题、选择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说者有心用心、听者走心入心。从一定意义上说,换位思考也是一种互动。
领导讲话是讲给特定对象听的,其作用最终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因此,讲话者或撰稿者既要考虑到现实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到听讲者特定的需求性,密切联系听讲者的实际,最大限度地缩小领导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
当然,不同类型的讲话,比如部署性讲话、总结性讲话、交流性讲话、礼仪性讲话,3 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互动性越强的讲话,越要多考虑受众需要,座谈交流会的讲话就是如此。
第二,要让听众对内容 “有感”,关键是移情入境
这个 “境”,包括讲话的场合、环境,也包括讲话的语境、受众的心境。根据我的经验,把移情入境落到操作上,有这么一些好方法:
一是从环境切入,把 “会场” 变成“磁场”。一个好的讲话,从一开始就要吸引人。由主题主旨发散出来的一句句话,就像一道道磁力线一样,牢牢牵着受众的思维走,让会场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思想。
吸引人的方法很多,一个常用方法是在会场上就地取材,借物起兴或者即景生情,比如下面这两个讲话的开头:
例 1:大家上午好!又是一年金秋,又是一届盛会。今天的绿城 NN(注:地名,下同),嘉宾云集,群英荟萃。
例 2:九月的 NN,金风送爽,秋色怡人。今天,新老朋友欢聚一堂,共同出席 “×××× 对话会”。我们的心情就像这金色的秋天一样,有收获的喜悦,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上面这两段话,都出自我牵头起草的活动致辞,都是从气候、场景等讲话的环境要素切入。只不过,前者突出的是会议盛况,后者是以季节衬托心情。
第二个例子经过我的修改。原稿写的是 “九月的南宁,金风送爽,秋色怡人。今天,新老朋友欢聚一堂,…… 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其中收束句“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就像是白开水一样,尝不出味道。我改为以金色的秋天作比喻,采用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笔法,感情变丰富了,语言也有味道了。
二是重语境营造,让 “情境” 交会“理境”。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有 5 种,也就是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其中,法定公文(狭义公文)经常使用的是叙述和说明,也有少量的议论。至于描写和抒情,在公文写作中基本不用,但事务性公文特别是讲话稿中可以适当使用。如果用得巧妙,寥寥数语即可形象地勾画出语言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比如:
今天,一走进 NN 师范大学的校门,我就直观地感受到这里环境优美、设施健全、书香四溢,特别是看到同学们一张张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笑脸,折射出优良的校风学风,让我觉得在这样一所好学校,度过你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学习时光,确实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
领导讲话常常需要发议论、讲道理,但要让受众 “有感”,就要避免空发议论、讲大道理。这个时候,讲一讲身边的故事,辅之以适当的情景描写,可以很自然地带出其中的道理,达到 “亦理亦情亦趣”(清 · 王夫之《古诗评选 · 卷五》)的效果,让受众在感同身受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比如:
有的同志细心作过统计,主题教育工作机构平均每天发文 1.5 份,起草文稿 7000 多字,落实整治整改措施 2.5 项,在中央主流媒体刊播新闻稿件 2 篇;每 2 天编印《简报》《通报》1 期,承办会议、活动 1 场;每周开展 1 次巡回督导,处理 2 件来信来访,上 1 次《人民日报》或《新闻联播》。工作强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大家分工不分家,主动担当、团结协作,不论上班下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不少同志在办公室备了一套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随时准备加班熬夜。很多同志连节假日都在办公室度过,常常在通宵达旦的加班中迎来清晨第一缕阳光、送走黄昏最后一抹晚霞。不少外地抽来的同志,因为周末连续加班,一两个月回不了家,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有的同志刚来的时候生龙活虎,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短短半年时间住了 2 次医院。7 个多月下来,因为主题教育办的驻扎,教育厅 7 楼成了一个 “有故事的地方”。有同志跟我说,教育厅的保洁阿姨最“怕” 打扫 7 楼的卫生,因为 24 小时都有人上班,楼道、厕所、会议室时刻都有人用,等不到空闲的时候。教育厅的领导也跟我说,每天下班后,主题教育办的灯亮得最多、熄得最晚。大家写了很多材料,宣传了很多先进典型,表扬了很多好人好事,唯独没有宣传过自己、表扬过自己,甘当幕后英雄、无名英雄。同志们用忙碌的身影、彻夜的灯光、熬黑的眼圈,无声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段话,最具感染力的是下划线部分,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夹叙夹议。叙得比较生动,议得比较自然,结论令人信服。
三是抓受众心理,以 “我心” 融通“你心”。“同理心” 其实也就是 “同你心”,讲话者要推己及人,与受众以心交心,使双方心意相通、情感相融。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把受众的心理需求揣摩清楚。比如,人都喜欢受尊重,那就放下身段、套套近乎,用平等交流而不是盛气凌人的口吻来讲话;人都喜欢受赞赏,那就适当讲些给予肯定、表扬的好话;人都有好奇心,那就适当地卖个关子,讲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等等。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出自我们单位年终工作总结会的讲话。
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党员教育中心精心制作的短片《2019 担当》。片子虽然只有 4 章 15 分钟,却浓缩了过去的一年四季 365 天 53 万分钟,我们整个部机关、在座每一位同志展现的担当、付出的汗水、奋斗的足迹。每一处场景都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幅画面就是一个拼搏奉献的瞬间。我和大家一样,看了以后心里满满都是感动和欣慰、都是振奋和鼓舞。正像片中呈现的那样,2019 年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特别需要我们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部机关全体同志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精诚团结、合力攻坚,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新成效,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新答卷,捧回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片子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展现了大家优良的作风、过硬的本领,再次证明我们拥有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秀团队。这里,我要为大家点赞!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鬼谷子 · 权篇》)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心理学的活学活用,把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的要领说得很清楚。
第三,要让听众对声音 “有感”,关键是声入心通
古人所说的 “声入心通”,这个“通”,是道理相通、情感相通,实质是心灵相通。“同” 是“通”的前提和基础。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才能带来共同的感受,才能让受众声入心通。所以,领导讲话的时候,选听众感兴趣的话题要比自说自话更吸引人,举听众身边的事例要比举 “高大上” 的例子更吸引人,讲听众熟悉的语言要比他们听不惯的官话、套话更吸引人。即使是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表述形式,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比如:
原 稿:
第一,要切实增强必胜的信心决心
第二,要保持队伍稳定、军心稳定
第三,要积极主动投身大决战、收官战
第四,要带头弘扬求真务实之风
第五,要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修改稿:
第一,要切实增强 “胜” 的光荣感
第二,要自觉服从 “稳” 的硬要求
第三,要充分发挥 “战” 的主动性
第四,要带头弘扬 “实” 的好作风
第五,要全力确保 “赢” 的高质量
上面这两个提纲,出自前不久我牵头起草的一篇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领导讲话稿。原稿和修改稿的 5 个小标题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但修改稿巧设了 5 个 “题眼”,表述形式明显更鲜活。
语音语调语气是语言表达不可或缺的要素。要达到 “声入心通” 的效果,还必须带着感情讲话,让语音语调语气都成为情感的音符。我们经常说 “感情色彩” 这个词,语音语调语气的正确运用、灵活变化,会让讲话增色不少。(4726 字,2020 年 6 月 24 日完稿,6 月 27 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adbaa125-165c-4303-ae25-39b662e6b71a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