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五分调查 + 三分研究 + 两分写作
- ***——调研报告写作技巧的实例讲析****
成 文
我到党校、干部学院讲授机关文稿写作课,比较注重案例教学,所举的文稿实例几乎都出自自己笔下。前段时间,连着 3 次讲课,我都举了新近撰写的一篇调研报告为例。尽管授课对象各不相同,每次我在课堂上念到调研报告的精彩片段,学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报以掌声,自发且热烈。
参加工作 25 年来,我独立或牵头撰写的调研报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加起来怎么也有个三五十篇,其中获奖的不少,得到领导批示肯定的更多。前面所说的这篇调研报告,同样得到了好几位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我的课堂上,“材料念出来、掌声响起来” 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是,调研报告这类理性十足的文稿也能让学员自发鼓掌、多次鼓掌,在我的印象中,还是 “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那么,这个调研报告为什么能获得阵阵掌声呢?
回过头来看,首先得益于调研做得好,其次是报告写得好——这样的自我评价,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如果连 “工作自信”“材料自信” 都没有,这堂课也就不必讲了。当然,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两个 “好” 到底成不成立,留待读者评说。
下面,我把这个报告择要推送出来,并对写作过程进行回放和分析。
在我省以决战决胜之势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锋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相关部署要求,确保未摘帽贫困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并以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为样本,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脱贫成色、巩固已有成果、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促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问题,今年 4 月以来,我部组建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调研指导组,深入 × 个县开展工作。调研指导组一是自觉转变作风,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直面群众的 “四不三直” 工作方式,把双休日都用上了,尽量为基层减负。二是力求摸透实情,历经 20 天,深入 ×× 个乡镇、×× 个行政村、×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访贫困户 ××× 户,与 × 个县的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和 ××× 名乡村干部进行访谈交流,努力做到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乡镇、位置最偏远的村屯、生活最困难的农户 “三必到”。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既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点上的问题,又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研究解决面上问题、共性问题。通过把所见所闻与所做所思相印证、相贯通,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有这么 4 点:一是贫困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了 “一股绳”,对如期摘下贫困帽子充满信心。二是广大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屯和家庭的新变化心里都有 “一本账”,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很多群众自发地在家门口挂着感党恩的对联。不少村部或村里的学校在 “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日举行升国旗仪式,老百姓都会主动参加,用村干部的话来说,“过去是赶集的时候最热闹,现在是升旗的时候最热闹。” 三是脱贫攻坚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与贫困群众 “一块干”,广大群众对党组织充满信任。有干部说,“脱贫攻坚攻下的不仅是贫困的堡垒,还有党群干群关系的壁垒。城里人现在不怎么串门了,左邻右舍住的是什么人都不一定知道;贫困户家里几乎天天都有干部上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名字连村里的小孩都叫得出。” 四是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在广大农民群众心里点燃了 “一把火”,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有群众说:“过去村里没路没水没产业,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是个愁;现在路通了、水有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这门路那门路、条条都是致富路。”
上面这两段文字,第二段是我在讲课时获得掌声最多、最热烈的地方。学员为什么会不吝掌声?我觉得,应该是内容比较鲜活,文字比较出彩,在文风上做到了 “短实新”——
短,整段话连同标点符号在内,只有 463 个字;
实,4 点感受是实打实的,是实地调研出来的,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
新,“四个一”的概括比较新颖、鲜活,其中有故事、有细节、有思想,还运用了 “第三方说话” 的技法,运用了一些 “冒着热气、沾着露珠、带着泥土芬芳” 的群众语言。
这样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这个调研报告,应该突出问题导向,但也不能不写成绩。
突出问题导向,这是由调研目的决定的,也与行文方向密切相关。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在已经到了发起总攻、发起最后冲锋的阶段。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攻坚战打赢不是问题,关键是打好,打出高质量、好成色,还要把来之不易的战果保卫好、巩固好,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越是胜利在望,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注意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个调研报告应该少写成绩和经验,少写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把目光的聚焦点、行文的着力点放在问题上,放在很多人关注不够、了解不多、思考不深的问题上。
既然成绩不应多写、不宜详写,那就需要运用大写意的笔法,寥寥数笔,写出最见神韵的地方。所以,我没有按常规的笔法来写,而是采用 “四个一 + 四个充满” 的“双眼法”来立观点,然后举一两个鲜活、典型的例子,或是用一两句群众语言来证明观点。所立的观点有新意,所举的例子、所用的语言也有新意,新话最有魅力。
为确保文稿质量,成稿后我在一定范围征求了意见。在此过程中,有同志建议把 “城里人现在不怎么串门了,左邻右舍住的是什么人都不一定知道” 一句删掉;也有同志建议把 “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是个愁”,改为“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都是愁”。这两条建议我都没有接受,倒不是因为敝帚自珍,而是如果像他们建议的那样改,文章的味道就差了很多——没有“城里人” 一句作为对比和反衬,“贫困户家里几乎天天都有干部上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名字连村里的小孩都叫得出”,表达效果就弱了很多;“是个愁”是群众语言,多鲜活啊!改成“都是愁”,那就等于把山泉水换成了城里的自来水,明显是暴殄天物。
大家再接着往下看。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近则影响脱贫成色和成果巩固,远则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效果,主要有 6 个方面:
第一,思想脱贫任重道远。访谈中,问及影响脱贫攻坚成色的主要因素,8 名县委书记不约而同地谈到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好几位县委书记都用到了一个词——好吃懒做。这种情况,不仅脱贫前存在,脱贫后依然存在,在通过低保兜底的脱贫户中尤为突出。×× 县 ×× 村贫困户 ×× 说:“我们家光低保一个月就有 2450 元,日子过得挺好,没必要出去打工。” 兜底脱贫的群众,主要是因病因学因年龄大和缺乏劳动能力而致贫的,也有一小部分是好吃懒做的,或是孩子生得多、家庭负担重的。在 ××、×× 等地的高山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 县 ×× 村 30% 的育龄妇女都生了 × 个以上,最多的生了 ×× 个。该村贫困户 ××× 说:“现在有低保,日子不愁了。村里人都生五六个,我才有两个,没有三四个哪抬得起头。” 扶贫数据库和调研统计显示,在全省 2019 年底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中,生育有 3 个(含,下同)以上子女的家庭占 ××%,8 个未摘帽贫困县这一比例高达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生育观念落后是导致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思想贫困的问题,需要党和政府综合施策,与贫苦群众一起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转变生育观念,阻断代际传递,教育必须紧紧跟上。据统计,全省贫困户子女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的约有 ××%,继续就读技校或中专的约有 ×%,直接进入社会的约占 ××%。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贫困户子女的升学率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
第二,扶贫产业后劲不足。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扶贫产业竞争力弱、附加值低、可持续性差等老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扶贫车间发展面临挑战。大石山区的扶贫车间主要是搞来料加工,原材料需要运进来,产品销售要拉出去,原料和市场 “两头在外”,增加了物流成本。有的企业主表示,到这里来投资办厂,主要是响应支持扶贫的号召,加上地方有产业补贴,厂子不盈利也能保本。这些靠乡情亲情引进来、靠优惠政策撑起来的扶贫车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力稳定性不强,市场竞争力也不强,“留下来”“活下来” 不容易,“做起来”“强起来” 就更难。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把扶贫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交给龙头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运营,贫困户参与不够,甚至不用投钱也不用投劳就可以拿 “分红”。三是产业尚未形成链条。有干部说,“贫困地区是人分散、地破碎,发展产业先天不足。”农业产业以 “种” 和“养”居多,“加”和 “销” 短板突出,加上贫困地区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滞后,很难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了解的情况看,8 个未摘帽贫困县现有的 “5+2” 特色产业全部是种养方面的;2019 年全省扶贫成效最显著的 6 个产业,分别是……(具体略),也全部是种养方面的。截至今年 6 月 23 日,全省共有 ××× 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其中仅有 ×× 万户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散种散养占了近七成。这样的产业结构,支撑脱贫已经很不容易,要实现产业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易地安置存在 “三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共有 ×× 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了 “穷窝”,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的困境,占贫困人口总数的 ××%。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以后,一定程度存在“三难”:一是稳定就业难。搬迁群众大多属于 “无土安置”,要“稳得住”,关键要“有就业”。目前,这部分群众主要靠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就业,其中劳务输出仍占大头。据主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 6 月底,全省搬迁群众已实现就业 ×× 万人,其中单位就业占 ××%,灵活就业占 ××%,农业经营生产占 ××%,公益性岗位占 ××%,自主创业占 ××%;同期我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 ××× 万人,其中省外务工占 ××%,县外省内务工占 ××%,县内务工占 ××%。这些数据说明,搬迁群众“有就业” 已经不是大问题,但就近就业、稳定就业还需努力。二是后续管理难。全省现有 ××× 个安置点,每个点平均有 1400 多人,多的有 1—2 万人。对安置点如何管理,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有成立管委会的,也有成立街道办事处、小区居委会的;有发安家补助的,也有给物业补贴的,具体做法不一。对万人以上的安置点,全省正在统一实施便民利民 “××××” 服务工程,但规模较小的安置点,主要还是靠县里自筹资金、自定标准来配套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范,配套设施有的跟不上,有的则比较“高大上”,甚至没有充分考虑功能整合,一定程度存在浪费现象。总体上看,搬迁群众的户籍关系、土地关系以及享受城镇化待遇等方面还有待深层次改革完善。三是生活融入难。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乡镇村屯,人员结构复杂,民族成分多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之前多数人习惯了宗亲式的 “小聚居” 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耕生活,一下子成了“城里人”,生活环境完全变了样,左邻右舍也不认识,普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融入过程。有干部说,“安置点的建设和管理是个新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做好了,那是一座座丰碑;做不好,就是一个个火药桶。”
第四,人才缺乏仍然是贫困地区的最大短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资金投入轻人才投入的现象,义务教育教师和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虽有缓解,仍不容忽视。目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 ××%,美术、音乐、英语等科目教师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全省的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和助理医师资格的只占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 ××%,55 岁以上的占 ××%。此外,有的贫困县还缺乏农、林、水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干部和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近 3 年来,×× 县科级及以下干部调出县外的就有近 100 人。
第五,县领导普遍存在脱贫的后顾之忧。最让他们担心的,是现行的资金投入、产业扶持、教育扶贫、医疗保障、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扶贫政策还能 “保多久”。多数贫困县都是靠转移支付 “吃饭”,靠专项扶贫资金 “撑台”,如果没有国家和省里的资金倾斜,保基本、保运转都会出现困难。×× 县的领导反映,该县承担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比例达 ××%,县财政面临着巨大的还贷压力。全省 ×× 万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普遍担心如果这支生力军撤了,现有的农村工作力量特别是村 “两委” 班子还能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第六,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普遍缺乏准备。有些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认为要等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才开始考虑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及早谋划、早作打算。问到对乡村振兴有什么想法时,很多基层干部一头雾水,甚至反问:“什么是乡村振兴?怎么个振兴法?” 这说明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准备还很不足,更不用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了。
我主笔的这篇调研报告,全文 4900 多字,问题分析部分占了 2800 多字,是绝对的重头戏。在具体写法上,我注意了这么几点:
一是集中火力,不求全面。在调研中看到了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写什么问题。
二是高度概括,笔法洗练。每一个问题之后,三言两语作出简要说明,紧接着就举例子、摆事实。
三是素材典型,点面结合。写材料,点是个别,面是一般。有点无面,说服力不强;有面无点,不深入,也不生动;有点有面,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就这个调研报告来说,我所选用的素材,既有点上的鲜活事例,又有面上的统计分析;既有县领导的实话、基层干部的妙语,又有企业主的告白、贫困群众的心声。因为素材典型、类型多样,主体多元、视角多维,很能说明问题。
四是语言生动,夹叙夹议。这个调研报告递上去,省里的主要领导不仅作了批示,还在很多地方画了 “杠杠”。所画的地方,往往也是我自鸣得意、自觉出彩之笔。实际上,文中的很多精言妙语,不是我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调研中听到的,我只是精选并且转述,原汁原味,无需加工。因为真实,所以生动;因为典型,所以深刻。有些措辞,包括叙笔和议笔,本来更 “猛” 一些,但考虑到有关部门的接受度,适当作了柔化处理。
最后是对策建议。这一部分,除了紧扣主题,除了对症下药,我也注意不搞面面俱到,着重针对不容回避的问题来写,聚焦本部门的主责主业来写,突出有见地、有建设性的内容。
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我们对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有以下建议和考虑。一是科学设置政策过渡期。编制和实施 “十四五” 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争取中央支持,将整个 “十四五” 时期作为总体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坚持精准方略,综合考量导致贫困、影响振兴的关键因素,研究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和退出机制;区别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的“加减乘除”。二是着力做好产业和就业两篇文章。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 “五个振兴” 的“当头炮”。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也是确保农民从 “生活宽裕” 到“生活富裕”的主要途径。要始终把就业和产业牢牢抓在手上,以就业推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既要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又要通过输出劳务扩大就业。特别是要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从发展 “农业产业” 向发展 “农村产业” 转变,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引导多元经营、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三是深化拓展易地搬迁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强化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保障,让搬迁群众身心皆安。同时,对那些就地勉强脱贫、生产资料缺乏的农村群众,适应于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需要,继续有序组织搬迁。四是打造 “三保障” 的“升级版”。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达标只是 “底线”,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后脱贫时代” 应当在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上拉高标准、持续发力,推动摘帽地区、脱贫群众从 “有保障” 向“有质量”提升。五是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促乡村振兴 “连抓联促”。我省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要总结提升、拓展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形成连着抓、联动促的生动局面。从组织部门来说,重点要抓好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并注意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深度融合。在人才振兴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引育,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制定实施 “归雁” 计划,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在组织振兴方面,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县乡创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后进)基层党组织,实施 “头雁” 工程,加大党员发展力度,按需适量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建立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推动乡镇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促进乡村管理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对策建议这部分,我写了 1000 字多一点。加上问题分析,相当于全文近 80% 的篇幅是针对问题来写的,重点比较突出。
这篇调研报告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层次简明。全文采用的是 “块中有条” 的结构方式,但各块没有用小标题 “物理隔离”,块与块之间是自然承转。这样写,可以说是眉清目秀,条目、观点鲜明凸显,避免了叠床架屋之感。
看完全文,也许有的读者会问:这样一篇调研报告,你写了多久?事实是:1 天!写了整整 1 天,全文就基本定型。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了意见,改了 6 稿,都是小修小补。连写带改,满打满算也就两三天时间。
但我想说明的是:鸿文从来磨砺成,成如容易却艰辛。调研报告的鲜活度与调查研究的深入度是成正比的。我个人 1 天时间的恣意纵笔背后,是领导对调研活动的全程参与、悉心指导、严格把关,是整个调研组长达 20 天的 “三必到”,还有之前之后花的大量时间、做的扎实功课。根据我的经验,调研报告的用力分配,起码得是 “五分调查,三分研究,两分写作”。我所说的 “起码”,重心在前,在调查和研究。(7170 字,2020 年 10 月 4 日完稿,11 月 7 日修改,11 月 18 日再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62af2600-2f10-4df8-862e-93a558c748fc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