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 *真传一句话 假传一担书
成 文
- *
到现在,《边写边悟》一书中的 128 篇文章,我已经推出了 118 篇。对这些文章,有的读者非常喜欢,称之为 “写作哲学”“文化随笔”,赞之曰 “缩寸成龙”“酱香干货”“一股清流”;也有读者认为,“讲的都是理论”,“如果讲讲怎么去实践、有具体案例就更好了”。
确实,《边写边悟》更适合于有一定写作经验的读者。或者说,有写作经验的读者读起来更 “有感”、更能启思开悟,因为其中的内容都源于经验、聚焦经验——一篇文章说明一条写作经验,多数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写作经验。其中,有我自己总结提炼的经验,更多的是结合写作实践中的切身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前人或同道中人的写作经验进行阐发。实事求是地说,不管是别人的经验还是自己的体会,我都坚持没有真切感悟的不写,没有付诸实战检验的不写,不好用、不管用的不写。
经过反复琢磨,我把这本书命名为《边写边悟》,书名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认知和行为导向——无论是写作经验还是写作原理、方法、技巧、要领、诀窍,一定要从 “写” 中来;而要真正掌握它们,一定要边写边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为政》)我认为,写而不悟不得,悟而不写不进。“得”是经验的内化,“进”是能力的提升。为什么很多人特别是像我这样在体制内工作、以 “受命写作” 和“职守写作”为写作动因的人,文章没少写,但写来写去进步不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只写不悟,或者有所悟却没有形成写与悟的“自循环”,导致所悟不够深,更不系统,只是片羽吉光。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认知突围》的书,书中把知识分为 4 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悟” 不等于智慧,却能产生智慧、催生智慧。所以,佛家把 “悟性” 称为“慧根”。这种慧根,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同样非常重要。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从古到今,中医著述不可谓不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院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当世医者名家辈出,各种著述说是汗牛充栋毫不为过。但在影响力和公认度上,不说超过中医四大经典,能够比肩的都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可以说清楚的是,《黄帝内经》不过 15 万余字;《伤寒杂病论》只有 8 万字左右;《难经》更是只有 1.4 万多字,然而 “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宋 · 苏轼《楞伽经跋》),被誉为可以媲美《灵枢》《素问》的中医经典著作。这足以证明:真理往往并不复杂,经典的东西无需长篇阔论。
我始终认为,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学中医的没有学好。很多人没有学好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悟性不够,或者说在 “悟” 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记得有位前辈名医说过,中医不是没有实验方法,而是中医的实验方法和西医不一样,不是现代的实验方法,中医的实验方法应该是 “内证”。尽管这一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其对 “内证” 的重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有学者认为,中医的实验性包括 “内证” 和“外证”两大方面,前者指医家自身的心身体验性,后者指临证诊疗的验证性。这与我所强调的 “悟” 和“写”是相通的。在学习写作中,“悟”和 “写” 哪个应该排在前面,如同要分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样困难。但是,这二者都不可或缺,而且永无止境,应当无限循环。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边写边悟》一书的风格定位为 “小清新”——
小,是篇幅短小,也是指 “小切口”。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写的都不是大主题,而是一条切实管用的 “小经验”。
清新,是我所追求的文风,其中包括把自己所思所悟写清楚、写出新意的自勉之意。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 所以,我希望用尽可能简约的文字,而不是长篇大论,把自己的写作心得记下来、传出去。
我非常理解那些希望看到实例的读者,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举例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中的经验之谈。在我看来,其弊端更多:一是耗费笔墨,增加篇幅,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的阅读时间;二是实例会转移读者的注意力,冲淡甚至淹没书中的 “精华”;三是会限制读者理解力、领悟力的生长,甚至把例子当作所谓的 “样板”,先入为主地认为我所谈到的方法、技巧,只能像书中这样去用。这就如同一些人看小说只注重情节,却忽略了文字的美、思想的美,阅读的收获会大打折扣。
我在写《边写边悟》一书的时候,一开始也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其中的道理。但写着写着,发现这样写下去,整本书没有 100 万字根本打不住。而且,一旦举了例子,我的所悟所得就会被埋没在字里行间,显不出来。为了在保证书稿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控制篇幅,最终,我砍掉了所举的大量实例。同时,我在内容没有那么全面、分篇也没有那么细致的另外几部书稿中,比如《边写边讲》《听故事 · 学写作》中,列举了大量实例,以满足有这类需求的读者,并与《边写边悟》一书区别开来。
我始终认为,《边写边悟》一书是我的写作经验、写作心得的精华版,是最值得一读的,因为书中所讲的内容,不仅可以重复验证,而且可以化生无数的实例。花同样的时间来读我写的书稿(文章),《边写边悟》一书带给读者的收益应该会更大一些。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实例的价值和作用,而是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理解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能够耐着性子把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读下去、读进去。
也曾有读者留言,“你在文章中所讲的道理我都看懂了,但还是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 我想说的是:既然你不会运用,就不能说是 “懂” ,至少还不是真懂。真正的懂,应该是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本想举一篇文章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后来转念一想,还是让读者自己去悟吧!(2203 字,2020 年 3 月 2 日完稿,3 月 3 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4717daa0-cb28-4bd0-8f9f-4c14e7c6463d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