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致读者朋友】在公众号的后台上,我看到了不少读者朋友的留言。有朋友问:“成老师,我在这里说话您听得到吗?” 说实话,我的耳朵听不到,但眼睛看得到,更会用心去倾听。
微友 Justin 说:“写的太好!作者是夜猫子呀!”
微友钟哥说:“每天读一读,收获非常大。”
微友彤林说:“文中经验字字珠玑。”
微友林涛凌晨 1 点发了一首打油诗:加班回来阿里里,看到推文心欢喜。字字珠玑有深意,伴我甜美入梦去。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觉得自己无论是二十多年的孜孜笔耕,还是酝酿开通公众号的苦心孤诣,值了!
读者朋友们请放心,你们每一位每一次的留言我都看,尽管没有时间一一回复,但我会尽量吸收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 “三好” 公文课。
有朋友说:“成老师,您的课好是好,但为什么一直不教具体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啊?希望多教点儿学之能用、用之能效的绝招。”
这个愿望我完全理解。但我的想法是:文章结构、谋篇布局是 “器”,写作方法、技巧是 “术”,都是 “形而下” 的;而写作兴趣、态度、原理、规律这些才是 “道”,是 “形而上” 的。我考虑把 “三好” 公文课的定位和品质拔高一些,目的是希望读者能高位起步,不要陷入 “格式 + 范文”“招式 + 模板” 的窠臼。
下面,我就针对招式和套路的问题,专门讲一课。这种读者 “点单” 我上菜的教学互动,也是 “三好” 公文课的一大特色。
7 招式好不好 套路要不要
11 月 25 日上午,一位相熟的微友看了《机关新人必修课》一文,给我发来这样一段评论:
娓娓道来,如坐对面,促膝而谈。更重要的是,记着了课程,对照就能做。没有套路,甚好甚好。
这段评论话不长,但说到了我的心坎上,确实是 “人生难得遇知音,以文会友如神交”。感谢了,LT 小友!
我认为,文稿是会说话的,读一篇好文章,如同与一位好老师在对话。所以 “三好” 公文课虽然发的都是我的文章,不是视频,也不是课件,却用的是讲稿的体式、讲课的口吻,目的是使读者的阅读如同现场听我讲课一样,能够更多地调动感官、融入情境。
当老师应该言传身教,我把自己的文章作为 “身教” 之举。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心写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就不写。我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 “样板”、是 “范文”,但我确实想用自己的文章说明:写作是没有套路、没有模板的,该怎样写就怎样写,怎样写有助于精准表达你的思想感情你就怎样写。就拿前面 6 篇文章来说,说得好听一些,是梅兰菊竹,更有其美;说得通俗一些,是 “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
有一位画家,他把自己的创作总结为这样 3 个阶段:
一是笔墨的形象化阶段,以形写形,图画山川;
二是形象的笔墨化阶段,山川为我所有,万类入毫端;
三是形象的符号化和笔墨的意象化阶段,物我为一体,我手写我心。
画家认为,这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升华过程,也是几乎所有山水大家的必由之路。
这讲的是画道,但文道也是如此,二者是相通的,所谓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画家所说的第一个阶段,是 “入门阶段”。对于学习写文章来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入格入体,路径是有样学样,特点是中规中矩。
公文写作,或者把范围放得更大一些,所有机关文稿的写作都有一定的体例要求和格式规范,有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规矩,所以有人形容公文写作是 “戴着镣铐跳舞”,只能在规则之内适当发挥。
其实,任何文体的写作都有一定之规,否则就成不了体。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只不过可供发挥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而已。这种一定之规,使得公文写作相对容易上手,只要找到对应的范文,依葫芦画瓢,就能写出 “像不像,三分样” 的文稿。这种从模仿入手的方法,确实行之有效,但我们更要看到,模仿也是有区别、分高下的。我认为,以追求形似为目标的 “****形仿****” 只是低仿,以追求神似为目标的 “****意仿****” 可谓中仿,以继承创新为目标的 “****创仿****” 才是高仿。齐白石告诫后辈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很多人把公文按文种、按形式制作出模板,按写法、按经验归纳出套路,甚至把开头、结尾也提炼出这个型哪个式,好像写公文 “体式是个筐,内容往里装” 就行了。这种把公文写作模式化、套路化、脸谱化的做法,是导致八股成风、千文一面、千篇一律的重要原因。
我并不反对这种学习方法,但此类方法只适用于起步阶段、学徒阶段。写文章写到一定程度,一定要从招式、套路和模板中跳出来,否则就会 “文为形缚” 甚至 “文为形役”,思想这个主人反倒成了形式的仆人。
画家所说的第二个阶段,是 “入室阶段”。对于学习写文章来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得心应手,路径是熟能生巧,特点是不拘一格。
孔子曾经公开评论他的学生仲由,“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 · 先进》)意思是仲由的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升堂入室,这是比喻的话。“堂” 是正厅,“室” 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再入室,表示做学问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入室”,代表着得到了师父的真传,具备了较高的造诣。
入室级写手,笔法日益纯熟,文章渐入佳境,开始由机关工作的 “门外汉” 成长为 “业务通”,由 “文字匠” 成长为 “笔杆子”。到了这个阶段,对写作原理和方法不仅 “得心” 而且 “应手”,写起文章来往往轻车熟路,不再拘泥于套路,不再满足于 “像样”,而是求新求变、自有风格,可以说是由 “匠” 进入 “师” 的境界了。
画家所说的第三个阶段,是 “入道阶段”。对于学习写文章来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文成法立,路径是以身证道,特点是返璞归真。
什么是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的联系,也就是客观规律。入道,意味着从根本上掌握了写作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由注重体例、结构、辞藻等 “形而下之器”,上升到自由追求思想、精神、意境等 “形而上之道”。
那么,写手怎样才能入道呢?在我看来,一靠悟,二靠行。悟是一种内证方法,是以心证道;行是一种外证方法,是以身证道。只有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入道。无论你把写文章的道理背得多熟、说得多漂亮,可是你写不出好文章,一切等于零,一切都是空。
古人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春秋 · 孙武《孙子兵法》)写手悟了道、入了道,就会以道统术、以道化术,这时候就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各种各样的奇招大招就会生生不息、信手挥洒。
入道的写手多是名动一方材料界的大家,他们写起文章来手上有招、心中无招,根本不去想应该怎样写、这样写对不对,而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来的文章浑然天成,笔笔到位、丝丝入扣,“纵笔所如,无非法者”(清 · 吕潢《初月楼古文绪论》)。新手写文章是我去就法,依法而成文,高手写文章是法来就我,文成而法立,这是写法上更是境界上的差别。
进入 “入道境” 的人写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根本不考虑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子,因为每一句话都是从他们心底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艺术大师范曾所说的,“下笔天然合理,无妄生之圭角,无矫饰之情趣”。他们的语言往往平白如话,却能讲出非常深刻的道理。他们的文章就像秋后的树,抖落了张扬之气,呈现出淳朴厚重的风骨、谦和淡然的韵味,让人越看越有味道、越有嚼头。
我这样说可能显得有些玄乎,不是很容易理解,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学画画:一开始先要学素描,就像当年达 · 芬奇学画蛋一样,这是基本功;然后可以学构图、学色彩,学习怎样赋予事物更丰富的表现形式;等你把这些都学会了、玩熟了,才能搞写意,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达 · 芬奇当年整整画了 3 年鸡蛋,手上才找到感觉,进而把各种绘画技巧融会贯通,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
学习写文章,不会比学画画更容易。
最后,我想借用美国作家乔伊 · 汉(Joe Hyams)的两个观点作为这堂课的结尾。这位作家在《武艺中的禅》一书中写道:
——虽然大部分武林高手都花了好几年时间练几百种招数,但在决斗时,实际经常使用的招数只有四五种。他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用心去对应。
——武师的心要经常保持流动的状态,不可停在固定招数,因为对手出击的招数是不可预测的,当心停在任何固定招数,对武师而言,接下来就是死!
文武一道。学习写作应该掌握一定的招式和套路,但所有的招式都是死的,所有的套路都是老路。前人的创造本是帮助后人 “渡河” 的筏子,如果过了河、上了岸之后,仍然背着筏子不放,它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让人放不开手脚。我们要在写作之路上走得稳、走得远,就必须忘掉招式、摆脱套路,在披荆斩棘中开出一条属于自己、直通文道的新路。
(另告:为身体力行 “不用熬夜也能写材料” 的理念,从明天开始,“三好” 公文课推新课的时间改为每天中午。每日一课、节奏不变,绝对原创、创造不止)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2dcd208b-aff4-4207-946b-abc7b3cec49d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