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374
class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 “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 ·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 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 适变之法 ●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 “变”。但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变。一切的变,都是有原因、有条件、有规律的。所以,写文章尤其要学会 “适变”——不是为变而变,而是因人就地之变、择体随事之变、审时度势之变。“变者,法之至者也。”(清 · 魏禧《陆悬圃文序》)变则化,变则新,变则进,变则通,变则活。

无三亦成文

要说公文写作的行话,“无三不成文” 绝对是知名度特别高的一句,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句,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那么,什么是 “无三不成文” 呢?一般是指撰写公文,至少应该有三方面内容,这样才显得丰满。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都是 “三段论” 的经典模式。
实际上,“无三不成文” 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于此。比如:写文章应力求点线面 “三结合”,这样才有立体感;讲道理的时候,讲出三个以上的观点,说理才充分;举例子的时候,举出三个以上的实例,才有说服力,等等。
凡此种种,成为不少人写文章和讲话的秘诀,甚至有人由此总结出常用文体的种种基本范式,也因此而饱受诟病——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八股文么?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 “无三不成文” 既反映了抓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长期以来公文写作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某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对初学公文写作者具有指导或借鉴作用。
其实,“三” 也好,“四” 也好,都不是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众所周知,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凡片面强调形式,或形式与内容脱离,或形式大于内容,这就叫 “形式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无三不成文”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无三不成文”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说明其中的道理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其中的 “三” 看作是实数甚至定数,而要把它看成是基数、虚数、概数,充分肯定其对层次感、立体观的建构意义,不要随便扣帽子,简单地斥之为“形式主义”。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并不反对形式,离开了形式,也就没有了文章。
文章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过于拘泥形式,这是原则、是根本。所以,我们要明白并遵循 “无三不成文” 中的理,而不是机械地奉行这句话。(772 字,写于 2016 年 6 月,2020 年 4 月 6 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 Author:momo
- URL:http://www.110120122.xyz/learning/814fa8be-919e-45ad-9013-20719ca818ad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