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知行合一
286 模仿也要讲方法
Words 2173Read Time 6 min
2023-6-20
2024-8-3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Origin
URL
286
class
【新课导学】
今天这一讲,与第 82 讲《模仿也要讲方法》可以说是 “姊妹篇”。
第 82 讲,采用 “写作沙龙” 的形式,侧重实践实战,列举了大量实例,讲得比较生动。
这一讲,采用文论的形式,理论性较强,讲得相对约略,往往点到即止。
这两讲是 “三好公文课” 不同风格的写照。我力求既提供 “萝卜”,又提供“青菜”,以满足读者不同的口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串” 起来读,相信理解会更深、收获会更大。
286
class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 “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 ·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 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习文之法
写文章是个技术活。学习掌握任何技术,从根本上说,方法就四个字:得心应手。辩证唯物论强调知行合一,“得心”就是 “知”,“应手” 就是 “行”。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先要对写作方法、技巧及其原理了然于心,再反复上手去练,直到手随心转、心到手到。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实现“知行递变”,先不折不扣地变“知” 为“行”,再由 “行” 自变为更高更深层次上的“知”,周而复始,不断提高。
notion image
模仿有高下
notion image
我国古代的文论,最出名的当属南北朝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在这本书里,刘勰谈到写文章如何继承创新时,举了一组例子:“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
这里面,一连串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矩式、影写、顾慕、瞻望。有专家认为这讲的都是模仿,我认为并非如此,把 “顾慕”“瞻望” 看成是模仿,多少有些牵强。
但是,这倒给了我启发——模仿是不是也有区别?能不能分出阶段?联想到小时候学书画也是从模仿入手的,我觉得写文章的模仿可以分为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影写。在刘勰的文论中,“影写”是放在 “矩式” 之后的,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两种模仿方式孰高孰低。在我看来,还是 “影写” 层次更低。很多人在孩提时学习写字画画,都有这样的经历:用一张比较薄的纸,蒙在别人的字画上,一笔一画照着来。这样画画叫做 “描摹”,用在写字上就叫“影写”。现在,练毛笔字不仅有“描红” 字帖,还有水写式的,练硬笔字也有摹写字帖,越来越方便了,但 “影写” 的本质没有变。
文章的 “影写” 没有这么直接,方法却大体相同——以别人的文章为模子,简单、机械地照搬照套。这显然是一种笨方法,却也有其积极意义,至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总比不动笔印象深,而且久而久之,多少会仿得有几分形似。所以,尽管高明的老师并不主张用摹写字帖来练字,这类字帖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第二阶段:矩式。刘勰创造的这个词,是作动词来用,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套路和样式来写文章。这与学书法时的 “临帖” 相似,比 “影写” 要高明一筹,因为你至少要琢磨范文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立意、布局、用典、措辞,文章遵从了、体现了怎样的规矩,进而想法设法参照范文、按照规矩去写。
在 “临帖” 当中,还有一种形式叫“背帖”,就是把字帖中每个字的点画、形状、用笔以至全篇的章法,都拓印在脑子里,眼前无帖,心中有帖,这样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一幅作品的气韵和风格。临摹的时候,眼睛不再盯着字帖,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笔下,运笔也会更加流畅。
把 “矩式” 这一招用好了,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能做到形似,如果准确理解和把握了原文作者的构思和笔法,完全有可能做到神似。“矩式”的文章类型越多,掌握的规矩、样式就越多。
第三阶段:会通。文章的类型多种多样,作者的风格更是多种多样,一个人就算穷奇一生恐怕也 “矩式” 不完。那该怎么办?办法就是“会通”。
先多看。多选一些美文范文:选经典的,使自己一开始就有高水准的参照系;选实用性强的,所谓急用先学;选与自己所写的文章内容相关、体例相似的,这样就可以 “依葫芦画瓢”。
再多写。这个 “多”,既是指数量多,更是指类型多、风格多。各类文体文种、各种文章风格,都要有所涉猎,正所谓大海不拒细流,量变才能质变。
最后还要多想。边揣摩边学习,边动笔边体悟,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文章的对比分析和反复实践,力求超脱于文体文种,掌握共性的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把不同的写作技法融为一炉。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说:“天下万事万物,尽有开门之锁钥。销钥维何?文理二字是也。寻常锁钥,一钥止开一锁,一锁止管一门;而文理二字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 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字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天下技艺无穷,其源头止出一理。”(《闲情偶寄 · 文艺》)这段话,充分说明融会贯通了写作原理,就掌握了打开各种文章写作之门的万能钥匙。
当然,再高明的模仿也只是模仿,模仿并不是目的。在模仿的基础上,既要力求 “会通”,又要学会 “适变”,还要善于创新,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写出千变万化、别具一格的文章。(1480 字,写于 2016 年 6 月,2019 年 6 月 24 日修改)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上一篇
287 文本天成贵自然
下一篇
285 不抄不会写 照抄不是写

Comments
Loading...